【#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偶像崇拜的因素》,欢迎阅读!
一、时代因素
1、大众文化的滋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及各种思潮的交流、碰撞、融合十分频繁。大量的港台文化及海外的舶来品,千方百计地取悦公众,引发人们的好奇。与兴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自然对此十分关注。大众文化的兴起则为这种关注提供了最大的现实可能。大众文化是市场化发展打破政府垄断文化资源的产物,其从诞生之日起,即以商业,经济利益为显在或隐含的目的。它不仅赋予音乐、影视、体育文化等与以往不同的新内涵,即商业性。而且尽最大可能迎合乃至引导一代中国人的文化消费心理,经过文化商人精心包装的歌星、影视星、体育文化名星纷纷闪亮登台。新奇另类的文化消费形式层出不穷,与名人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琳琅满目,给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为他们偶像崇拜心理的滋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媒介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
媒介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制造偶像创造了客观技术条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及其承载的信息,已构成当今人们必不可缺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博客、播客、标签、社会网络,即时通信、图片分享、视频分享等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我们正步入以传播双向性,传播角色多重性,传播主体中心化为基本特征的“第二媒介时代”。”人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成为可能,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制造偶像创造了技术条件:2004年底到2005年初,“芙蓉姐姐”在北京大学的BBS上将自己炮制为众多人士的超级偶像;2009年名不经传的关泽楠凭借一曲网络歌曲《这一生回忆有你就足够》一夜间家喻户晓;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作为产业本身具有逐利性。为了争取受众,增加广告收入,众多传媒利用播出资源垄断,不惜花大量篇幅、栏目、时间炒作文化娱乐圈人物、事件。不断强化偶像的符号价值来迎合甚至引导人们的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传媒的大肆渲染,“明星效应”的效果下,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广告产品对于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的形成无疑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统计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是从媒体上获得自己的偶像资讯。新千年以来,网络的极速发展与异常繁荣,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丰富、深入,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促进了全球一体化文化的形成,导致了偶像的多元化。
3、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偶像崇拜作为时代的缩影,是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直接反映。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时代的主导价值极大地影响着该时代青少年的偶像选择和偶像崇拜趋势。社会物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然与社会文明同步,导致偶像具有时代烙印;另外,物质基础决定了人的认知取向,国内多数人对成功的界定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他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经济利益,他能为社会和国家带来多大的影响,甚至于,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有多少。明星偶像正是从“贫民”到“富民”转换的范例,明星不仅有靓丽的外貌而且财富收入十分可观,他们看起来总是那么光鲜亮丽、引人注目,这也成为很多大学生的理想或是奋斗目标。这种经济至上的思维模式,极大的左右当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的取向。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追求,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欲望,是人类普遍具备的一种心态。“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另一类是发展性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的需要,只有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1马斯洛非常看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特有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的最好体现。联系到大学生偶像崇拜,可以说年轻人崇拜某个偶像,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处在一个从准成年人向成熟的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大学生自我独立、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愈加强烈。尽管他们期望能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处世态度、生活追求、价值观念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一般很难迅速确定一种要为终身奋斗的事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己前程的幻想,也是对自我潜能的一种肯定。他们把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偶像的崇拜, 就是期望在偶像身上寻找自己成功的未来,在偶像成功的经历中寻找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及健康程度等。”2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由此可见,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所以,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参照物”,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参照物”分为两种:一种是“互动性参照”,指青少年日常交往中认同的人。如父母、师长、同学等;第二种是“偶像性参照物”即那些因受到青少年喜爱"、崇拜而被他们视为模仿或学习榜样的偶像人物。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是对个人价值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断的探究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与理想自我进行对比,根据外界环境的要求,不断地对自我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以便更好地完善自我。 而理想自我的确立需要外界参照,那些具有很大社会效应的偶像便成为大学生参照的榜样。大学生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特征、仪容特征等,以实现自己的偶像崇拜。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偶像选择更为广泛,日趋多样化,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照标准,对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带来很大益处。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1 叶浩生,《心理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年
2 乐国,《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e7e595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