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民爱物说”的生态学意义

2023-01-29 14:27: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仁民爱物说”的生态学意义》,欢迎阅读!
仁民,孟子,生态学,意义
孟子“仁民爱物说”的生态学意义

2007-03-22中国文化传媒



仁民爱物是孟子的广义伦理学,也是生态伦理学。孟子的生态观是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在内的广义生态观,其核心是仁爱。孟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化解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难题和生态难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人禽之辨的三层含义

众所周知,孟子有著名的人禽之辨,其目的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有道德性而动物没有。但是,区分之后又怎样呢?是不是说,人比动物更高贵、更优越,因而可以而且应当对动物施暴呢?或者说,只有人有价值,动物没有自身的价值,如果有价值的话,是对人有使用价值呢?人们常常只看到孟子对人与动物的区分,却看不到或忽视了孟子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区分。其实,后一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只有几希,即很微小的那么一点点。正因为如此,一般人才容易丢弃,而只有君子才能保存。这至少能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是说明,人与动物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有区别,而是正相反,二者有许多共同性。人动物有生命的联系或延续性,决不可将人类看做与自然界的动物毫无关系的另一类高贵而特殊的精灵。但是,有些哲学家和宗教神学家(西方)却正是这样看的。他们认为,人不是自然界的产物(由进化而来),也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特殊智能(变相的上帝)的。无论是过去的上帝造人说,还是现在的智能设计,都割断了人与自然的生命联系,割断了人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联系。孟子却正好相反,认为人与动物有很多共同之处,区别只有那么一点点。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说明孟子何以要提出爱物之说。

第二是说明,人与动物的这一点点区别是重要的,或者说是本质性的。正是这一点区别,使人成为与动物不同的,但这是中之,即小类而不是大类。人这一对于大类而言是特殊性,对于同类而言则有共同性,对于别一类而言则表现出相异性。因此孟子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圣人与我是同类,说明圣人是人而不是神,这就与那种将圣人视为神的观点区分开来;犬马与我不同类的说法,则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显示出来了,同时也就引出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第三是说明,人与动物的这点区别是先天的,或先验的,但关键在于后天的并由此而分出君子庶民。这里的君子庶民完全是从人格修养上说的,并不涵有庶民的先天性的歧视,但是,却隐含着对君子的责任和义务的期待。孟子举出他理想中的圣人舜,说明其能明于庶物,即明白而通达事物之性,察于人伦,即体验而察识人类的伦理,就是证明这一点的。理想中的圣人,能出自内在本性去实行仁义,而不是将仁义变成工具或手段,这说明本身就是目的,不是为了达到别的什么目的。同样的道理,仁义行不仅仅限于家庭、社会的范围之内,而是包括自然界万物在内的普遍的伦理行为。这正是孟子为什么要区分人与动物的真正目的。 的本质是




仁的本质是爱,这是孔子以来关于仁的根本思想。仁本来是人的最高德性,既是天赋的,又是内在的,天人之间本来就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二元式的外在关系。但是,当仁实现出来的时候,就与外物(包括人与物)发生了关系,变成一种伦理,这就是德性伦理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首先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孔子已经有爱物的思想,孟子的发展就在于,明确地提出了爱物之说,因而建立了哲学生态学。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普遍德性。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用仁来解释人,说明仁是人的本质规定,也就是人之所以异于动物的本质所在。仁与人合起来便是道,说明人除了仁,还有其他规定,其中便包括动物性。这个,就是天人合一之道,也是《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道,其实现便是普遍的爱。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所爱的范围之内。但是,这种爱又是有差别的,爱父母甚于爱其他人,爱人又甚于爱物。但是,虽有差别,却又是同一个仁的不同应用这是可能的吗?按照孟子的思想,这不仅是可能的,且是很自然的。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差别,就是根据仁的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具体差别;但是,仁是爱这一本质并无不同。在孟子看来,这种区别是一个自然原则,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之处。这种区别,出于人类情感的自然发展。仁不是别的,就是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的扩充。恻隐之心是对生命的同情、爱护和尊重,出于生命感同身受的内在情感。人没有不爱自己生命的,正是出于对自身生命之爱及其养护,才能对其他生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因为在生命的意义上,人不仅与他人是相同的,而且与一切动物也是相通的。此,便有对生命恻隐之心这种情感。所以他说:仁者,无不爱也。



所谓差异性,即爱有差等,这是根据仁的对象与自身的生命关系的远近和亲疏程度而产生的。父母是最亲近的,这是一个自然的事实,人也有自然性。这不仅是由于子女和父母有血缘关系,而且由于人的最初的生命活动是在家庭度过的,是在父母的养护、照料之下度过的,他最先接触的也是父母兄弟。因此,对父母有依恋、爱慕和报答之心,这是人之常,不能因为人有独立性、自主性而抹杀了亲情。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也是一种生态,其中包括心理情感上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孔子所说的不安就是如此。

孟子是很重视亲情关系的。但是,仁难道只限于事亲吗?当然不是。事亲虽是仁的最真实、最亲切之处,从事亲中才能体会到仁的真实意义,但决不能以事亲为仁之所限,即不能将仁仅仅限制在事亲的范围之内。仁的实现是从事亲开始,推到他人以至他物,无不爱,这才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意义所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尊敬我的老人之心推到别的老人,将关爱我的幼小之心推到别的幼小,这就是。因此,亲亲仁民是一贯的,虽有亲疏远近之不同,却没有实质的区别,更没有贵贱之别。因为人既然以仁为其本性,而仁的本质就是爱,那么,仁者爱人在本质上就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差等只是程度上的,却不是根本性质上的区别。人的情感有深浅的不同,不可能像数学一样进行量化,也不可能像形式逻辑一样,要么是完全相异,要么是完全相同。

仁民爱物



最值得重视的是,孟子突破了人类界限,将仁推行到自然界的动物,提出仁民而爱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e1419e7f8c75fbfc77db21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