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4节气

2024-03-29 04:58: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24节气》,欢迎阅读!
节气,中国
24节气的由来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 2.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4.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

5.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6.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7.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8.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24节气的字面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4日、55日、87日和11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21日和12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320日和9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


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7日、723日和8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22日,大雪则在12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dc244ffdd36a32d7275815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