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书读后感

2022-05-01 02:01: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十本书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本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细细品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部分章节,书中深入浅出的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我们有着很启示书中的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每位教师扪心自问一下,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作为教师都回想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样畅游在自己学科领域里,更重要的是运用不同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具有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锐。 在这里,苏氏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需要的教育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开辟了一条改革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即教育”学说,他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教育的综极目的,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富有时代特色。他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国乡村教育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些观点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新课改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吗?他的“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敬业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思想搞创新教育,必然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发挥理论向作用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触颇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 包含教育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新世纪教育的话语

——评《新教育之梦》

教育的话语应当如何叙说才能使“人”真正在场?教育的灵性、激情、智慧、希望、勇气、信仰和爱应该怎样恢复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解放人的力量?带着诸多困惑和些许思索,翻开朱永新教授的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一种豁朗由然而生,我们不由得再一次被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和热情所深深地感染,被其精辟见解所折服。全书共分八章,即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父母,阐发了理想教育的应有之义与构建之径;每章又从目的、内容、方式或方法、价值、意义等方面加以言叙,揭示了理想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有的取向、追求和角色形象,为人们绘就了一幅新世纪美好教育的新图景。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在书中,著者始终以饱满激扬的文字,高扬、博大的人文精神与情怀,给人以人格、情感等多方面的震撼和感召。如在“理想的德育”篇中,他力主让学生在自然的、自主的活动中养成德性,让学生在以书为友、与大师的对话中净化自身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增强自己的道德判断力、选择力。在“理想的教师”篇中,他认为教师应致力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篇中,他勾画出作为时代新人应具有的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自信自强、善于合作的风貌,并强调理想的学生应该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新教育梦》的鲜明特点即在于作者能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优美顺畅的文字全面翔实的内容,教育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深入剖析。此中,既没有生硬乏味的概念条条,但又不乏理论逻辑和理论的深度;既有理论

的严密论证、高度概括,又有活生生的教育现实案例分析;既有形而上的逻辑与思辨,又始终关照着教育的日常生活世界;既有理论的宏扬与重建,又有建立在高度责任感上的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既旁征博引、博采中西,又融会贯通、契合时代、凸显个性。细读此书,会深深体悟到著者溢于言表的满怀激情、灌注于字里间的生命气息与灵性,也会惊喜地发现理论可以是如此亲切自然、“绿色常青”。教育一种艰巨复杂的智力劳动,又是一项充满乐趣的高尚事业。教育改革既需要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又需要微观上缜密的设计。《新教育之梦》的作者将个人的情怀渗透于理论,同时又将理论涵化于个性化的教育哲学语言之中,尝试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话语言说方式。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无论教师、学生、家长,还是教育理论工作者都将会从这一独具个性化言说方式的教育学术专著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益。如果说新世纪的教育的创造,需要以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为起点。那么,何不让我们心怀新教育之梦,去求索,去创新?有梦,就有希望;梦想,总会成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我更懂得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学会等待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首先应具备的品质。因为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我们还应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还应学会宽容与合作,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化;能够理解不同,尊重差异,接纳另类。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最后要学会选择和创新,让教育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一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肖川说他“要与经典为友”我要说:“与好书结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就是一本好书,因为它使我又有了一次直抵内心的阅读,使我的心灵又一次得以丰富和滋养! 优秀的教学形成独特的风格——《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指出:应该发展一切心理品质中最严峻的心理品质,指的是对风格的感觉。这完全是一种建筑在赞赏单纯而不费事地直接达到一个预见的目的的基础上的审美的感觉。艺术风格文学风格科学风格,逻辑风格,实践的风格,它们基本上具有同样的审美品质,即成就与克制。

风格,在它最精细的意义上,就是有教养的心智的最后一个要求;它也是最有用的。风格渗透到一个人的全身。一个有了风格感的行政人员憎恨浪费;一个有了风格感的工程师节约材料;一个有了风格感的技工喜爱好作品。风格是心智的终极的道德原则。

但是,在风格之上,在知识之上,还有一个东西,一个模模糊糊的东西,好像凌驾于希腊众神之上的命运。这个东西就是力量。风格就是力量的形成和力量的克制。但是,归根结底,达到所希望的目的的力量乃是基本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要为你的风格而担心,首先要解决问题,向人们证明上帝的道路是正确的,料理好你自己部门的事务,或者做好交给你的任何其他事情。 那么,风格有什么帮助呢?风格的帮助在于:有了风格,达到目的时不会出现枝节问题,也不会发生不良的炎症。有了风格,你能达到你的风格除了你的目的以外,别无其他。有了风格,你活动的效果是可以估计的,远见是神给人们的最后的礼物。有了风格,你的力量增加了,因为你的心智不被不相关的东西所干扰,因而你更有可能达到你的目的。而风格乃是专家独有的专利。有谁听到过一个业余画家的风格,一个业余诗人的风格吗?风格总是专门研究的产物,总是专门化对陶冶的特殊贡献。

大凡名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教教学风格。如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的“自然而


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孙丽谷老师设计精巧、训练严谨、节奏明快、气氛活跃、反馈及时、效果显著”的课堂教学风格李烈的“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的教学风格;湖北省特级教师杨筱芳“实、活、新、巧”教学风格,她认为“实”是基础,“活”是灵魂,“新”是途径,“巧”是目的;福建省特级教师游光华“趣——艺术风趣为手段,实——科学扎实为基础,序——程序训练为保证”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单东升“注重情感教学,尝试兴趣教学教学风格等等。

当然,具有名师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鲜明的教教学风格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不断学习、模仿、创新。那么,作为我们一般教师具体应怎样做呢?一是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每月一全面回顾,结合行动研究写好反思日记;二是争取外部支持,首先是拜名师为师,以求得到支持、指导与反馈,其次是拜大学指导教师,他们能从理论角度提出问题,帮助我们教学实践与各种知识基础(教学法知识、课程识、学习理学知识)联系起来。名教师运用他们教学经验,大学指导教师运用他们的教育理论共同帮助我们分析当时的教学

生活教育”与后进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识渊博,他虽然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站得高,看得远,他创造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上学期末,学校发了一本由方明编的《陶行教育名篇》,我看了一篇文章《生活即教育,印象极为深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教师教学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要让学生感受到他正受到老师的关注,同时也应时刻转换自己的视野,注意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孩子的天性决定孩子需要老师的关注,也正是这一点,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哪怕只是投去一个眼神、一张笑脸,要把自己的爱撒播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根据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但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中并不多是所谓的“朽木”我们教师有些时候容易对学生失去信心,学生少考了几分或稍不听话,便以为“孺子不教”“朽木不可雕”。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而“差生”就是在教师的不断冷落和否定中形成的。

教师应当对后进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对后进生不断表扬和鼓励。所谓学生难教,其实主要是要解决教师的心态问题。因为有时不是学生难教,而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而“回报”较少,教师往往不愿在他们身上花时间。 我们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差的根源所在,明确学习方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生活实际出发,多打一些浅显的比方,多用一些贴近现实的例子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自觉思考、善于分析的好习惯,帮助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经过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表扬与鼓励比批评与惩罚的效果要好得多。当后进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哪怕是一丁点儿兴趣,一点点成绩,我们都要予以表扬,通过加倍的爱护与培植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此循序渐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此外,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忍耐与宽容,不要轻易将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二千年前孔夫子,二千年后陶行知”,他的教理论及主张与21世纪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批判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爱。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 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我深刻理解教育就是对话与分享”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这里,教师不再主宰课堂,和盘托出、天衣无缝的讲授。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对话与分享中,能力得以提高,想像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更深深的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于民族、国家和生命自身发展的意义。肖川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说:“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淡化学科界线,增强知识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知识的学习要达到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有赖于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创造性教学则是民主、和谐、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在其中学生的个性得以舒展,创造力得以勃发。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新教育之梦》,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在脑海中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 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

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 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反思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起初拿起《新教育之梦》一书是为了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但真正的品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在品读的过程中已记不得有多少次在心头产生了震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鸣。尤其是“理想的教师”这一章,它对我的触动是最深的。

朱永新教授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以上这每一个方面,都是新的形势下,教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而我也在阅读地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发觉自己与“理想的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而我在此也要谢谢《新教育之梦》因为它使我今后有了追求的目标。

教育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活动,要想对学生的全部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就不仅要遵循育人的科学规律,而且要善于运用各种灵活多样、深入人心的教育手法。教育不仅要讲究理性,而且要讲究感情;不仅要讲究逻辑,而且要讲究形象;不仅要讲究抽象,而且要讲究具体,不仅要讲究一般,而且要讲究特殊;不仅要讲究有形,而且要讲究无形;不仅要讲究说服,而且要讲究感染„„人们总说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但没有理想又怎会有实现的可能。一个理想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努力拉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可能。为了那一个共同的理想的教育之梦,我愿不断努力,努力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

品读《新教育之梦》是种享受,是与作者分享理想教育的快乐。品读《新教育之梦》也是一种痛苦与孤独,因为对理想的、快乐的教育多了份思考、牵挂。是人格化的执着追求,还是按部就班;是激动一番之后的并肩作战,还是长呼短吁之后的沉默。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上下求索” 高山流水

<教育之梦>理想的父母的随想 <教育之梦>理想的父母的随想 高山流水故事一: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猜猜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幽默地说: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


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我心也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经常在课堂上范读,有时侯难免会读错一些字,学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生会毫无顾忌的指出来,我也欣然接受。教然后知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故事中的那位小孩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但有一位开明的老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 师,还有一位乐于接受意见的妈妈 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师不

现如今,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小孩很多,但他们大都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有是不会讨人喜欢的,顺、老实、听话顺从、乖巧成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紧闭心灵之门,不为判断好孩子的标准。这样的孩子大多能评为三好学生,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而行为出格,爱顶嘴、爱疯、野、破坏则被视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为另类,斥为捣蛋鬼、坏分子,遭人白眼,没人理睬。 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

你加快写字速度的同时注意把字写好些,不懂就问,

听从家长的教导,争取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其实,小孩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其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睁着一双无知的大眼睛,社会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的双手探求这未知世界。合理利用小孩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使小孩子创造萌芽得到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其大脑发展及日后处理能力提高,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出了一种浓厚的求知欲望,为今后从业道路奠定了基础,说不定国内迪生会从此诞生。反之,喜欢老实文静听话的乖孩子,家庭虽少了破坏气氛,大人安心,但小孩天性抹杀了,培养出的孩子多半循规蹈距,缺少头脑,依赖性强,泯灭了孩子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这样做的果非常不利于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及特长的培养和成长。 纵观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成果的杰出科学们,无论是国外的爱迪生、牛顿,还是中国的詹天佑、冯如, 他们小时无一例外不是破坏大王,让大人皱眉、老师头疼,然而就是这些淘气被认为难成器的孩子,长大后却凭其小时养成的良好思考习惯,而成为顶尖发明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理学家指出,对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得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也就是说,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千万不要因其行为和结果的幼稚离奇而嘲笑或干扰,而应给予鼓励和劝导,从而能使其自由自在地完成自己的创造活动。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 我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肖川的著作《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这部书中收集了60篇左右的教育随笔,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述。整个阅读的过程,也提升了个人教育理想和信念。 我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的实践过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理想与追求,但是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会出现反复迂回的过程,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与疑惑。那么如何坚定教育的信念呢?通学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过去自己担当班主任,有时间进行说服教育,而且学生对班主任会莫名地产生一种敬畏的情感。担任学科教师就不同了,更应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策略,灵活运用宽容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传递着做人的道理。 走进学生心灵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人文读本》中有一篇关于阳阳的故事。阳阳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不满。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阳阳遇上一个好老师。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 教师要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要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首先,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

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有一次,学生告诉我:课上举手发言,一直生怕出错,所以不敢举手。我和蔼的对他说:“大胆地举起你的手,别害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以后,只要他怯怯地举起手,总是请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怕了,课堂上总能看见他的小手。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

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交流,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如: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观察

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又如:有时,校外偶

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

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

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再如:教师在批发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学生们也从老师给他们的热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得以消融,帮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老师的爱心换来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老师的热心、诚心赢得了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颗纯真的心。 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佳佳 你是一个认定了目标就会勇往直前的男孩,又是一个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看到你在校运会上和艺术节上努力拼搏为班争光的那份热情,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也更喜欢你了。最让老师放心的还是你学习自觉主动,热爱劳动。知道你上课能坐端正了,积极举手发言,我很开心。如果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看课外书、报刊,增长见识,那你成绩会更好;如果你能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与同学真诚交往,那你这个体育委员会有更多人喜欢。 天真活泼的你口号齿灵俐,最难忘的是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样子,那么专注,那么入神。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尊重同学守纪律,写字的速度也加快了,老师为此感到高兴。希望你再接再厉,自觉学习,多做家务劳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俊在校运会上,发现了你活泼好动的一面,令人喜爱。你尊师守纪,热爱劳动、爱学习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可是这学期的书写不如以前了,可能在家没有认真复习,成绩进步不大。希望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⑷、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⑹、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c13020d90c69ec3d5bb75b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