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和谐之美》,欢迎阅读!
和谐的重要性
和谐是一种最佳的社会运转模式和人类生活状态;它要求人类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世界,以严肃认真的方式去窥探自身。和谐是要用真爱换取的瑰宝,是要用希望铸成的永恒。作为和谐理念的提出者,他一定希望我们用甜橙般的笑容去迎接和谐,用愉悦的火苗点燃每一次的心跳,用澄澈的真诚激亮每一点星光。我相信,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力,假以时日,和谐会如阳光下的镜子折射出最绚丽的光芒!
和谐是一种自然规律与法则。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跟着太阳走。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倘若我们人类没有遵守它,那么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大气臭氧空洞,洪水来了,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龙卷风频频来袭……。我们必须遵守法则,创造和谐,保护和谐,创造出和谐完美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国家与公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人合一”。人是构成社会的分子,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当然,今天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的封建儒家所倡导的和谐,在其内涵及其价值追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儒家追求的和谐,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而我们追求的和谐,其本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任何社会都需要和谐,所谓太平盛世就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良好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各种社会形态都把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手段。但任何私有制社会形态,其促进社会和谐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与我们党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区别。社会发展无止境,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也就无止境。我们所要构建的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和谐社会。因此,她所倡导的和谐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具有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向心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作保证。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基础上的和谐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和谐社会。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它需要我们既遵循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同时,又必须兼顾公平,通过政府调节使社会群体中弱者得到照顾。我们既不能因兼顾公平而不重效率,又不能因重效率而放弃公平,而应该是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这样我们才能既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能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全部目的之所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第一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作为第一目标,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办群众之所需,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从而增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促进社会和谐,形成共同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思想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规定性,它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强化思想道德素养,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缺乏道德标准和道德约束力的社会一定是一盘散沙,一定是不和谐的社会。
民主与法制是社会和谐的外在规定性,它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具有约束力。在民主方面,必须建立畅通、公正、规范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能够及时、有序、充分地得到表达。在法制方面,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在民主建设上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法制建设上也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通过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形成一种既有民主意愿的充分表达,又自觉用法律规范每个人行动的生动和谐的局面。
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社会精神层面沟通的和谐状态,城乡之间的精神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而城乡之间精神沟通与交流的现实状况则通过农民工这一群体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人的心灵世界距离最近的,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以及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政治经济对策的提出,文学则更能深入农民工群体的精神层面,探询从精神心理角度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出路。农民工文学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及对其生活的描写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它反映了农民工群体整体精神生存状态,反映了来自于乡村世界的农民工在城市面前所表现出的精神困境,反映出了农民工所深切感到的来自于城市人的歧视。农民工文学实际上就是对城乡之间精神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和谐状态的反映。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农民工文学的创作者,不仅有专业的作家,还有出身于农民工的作者,那么在他们的文学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则会更加贴近农民工群体的实际。他们在文学中表达出来的精神困境则是农民工整体所面临的,或者说是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我们通过农民工文学反映出的以农民工为载体的城乡之间的精神局面,着手研究如何解决城乡之间的精神沟通与交流,则能有的放矢。
和谐是一种关系,是社会成员之间能够达到一种精神上有效沟通与交流的理想状态。和谐社会中,城乡之间要达到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近几年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保障农民权益相关政策的出台,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保证。从城乡之间关系的现状来看,要实现这种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农民工这一来自于乡村、生活于城市的群体与城市、城市人之间的精神融合问题。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对能全面深刻及时反映农民工精神思想的农民工文学给予关注和研究,为解决和谐社会局面中的城乡精神交流提供一点决策上的依据。
不和谐在社会中可以折射出许多的问题。不懂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不讲和谐,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丧失与人友好相处的想法,变得得理不饶人,异常冲动,异常容易发怒,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话,暴跳如雷,继而拳脚相向,甚至刀兵相见,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自己永远留下一个疤痕,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家庭永远 为你胆颤心惊,
生怕你有一次,还会有下一次。与他人之间永远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深沟。
会发生一系列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宽容是人类情感中的种子,她能在人类的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再爱的保护下茁壮的成长。宽容之心是多么伟大的,她能够熄灭怒火,她能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够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她让我们享受阳光一般的温暖。雨珠一般的滋润——宽容之和谐,竟妙不可言。
和谐,无处不在。它就像我们的朋友、亲人一样,随时都在我们身边。社会中,学校中,家庭中,大自然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它美丽的身影……但是,它总是爱和我们捉迷藏,需要你去用眼睛发现,用心去感受……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只有构建和谐才能求得发展。我们不也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吗?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a344ce25acfa1c7ab00cc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