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

2022-08-22 22:04: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欢迎阅读!
端午节,来历,习俗,传说
Word文档

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此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

唐朝的端午节在民间还流传着互赠礼物的风俗。人们总是要互相赠送彩丝编织物或其它物品。唐太宗李世民在端午节时赠给大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绢扇时说道:庶动清风,以扬美德。唐朝的端午节期间,亲戚伴侣以及同僚、同学之间,

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下面是我收集推举的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和传奇,欢迎

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介绍

古籍中记载,唐朝的粽子除了用粳米之外,还有粟子、大枣等配料。唐朝京

城长安的百姓在端午节时常吃一种特殊的百索粽子。人们通常把粽子缠上许多

色彩绚丽的丝线、编织着花纹的草索,所以称之为百索粽子。而且这天,唐朝

长安的皇宫中还往往要赶制出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谁射中就送给谁吃。

赛龙舟。相传因屈原当年投江后,曾有许多的船只前往打捞,渐渐就形成了

在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唐朝也不例外,当时,在南方过端午节就有赛龙舟的风

俗。

唐朝的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常要身佩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这种五色丝线编织

成的彩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每到这天,唐朝京城长安的女子们宠爱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当时民间流传着佩上这种带子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唐朝大臣权德舆曾因在端午节得到过皇帝赏赐的五色彩带,他就欣

喜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真实地描绘了端午节佩戴五色彩带的风俗。除了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织成的`彩带,唐朝的人们还宠爱在端午节用数种颜色的丝线编成丝条,缝成圆圆的镯子的模样,给孩子们戴在手腕和脚腕上,据说这样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互送礼物,已经蔚然成风。

更好玩的是,唐朝的端午节还有送肚兜的风俗。肚兜又称裹肚护肚因此这种风俗又称为送裹肚。肚兜是用红布剪成椭圆形的,上面有绣花图案,

肚兜的大小刚好护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带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

用带子捆在腰间。因为端午节后,天气慢慢酷热起来了,孩子晚上睡觉戴上肚兜

可以避开受凉感冒。人们还特意在肚兜上绣蟾蜍或五毒的图案,用以避邪,驱除

毒害。

此外,唐朝的端午节还有给皇帝制作进贡铜镜的风俗,这是唐朝的制镜工匠的一个独特风俗。每年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唐朝的制镜工匠就在扬州的长江中心

的船上铸造铜镜,特地进贡给皇帝,称为天子镜对此,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百

炼镜》一诗中写道: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

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

飞天龙。

挂镜——东汉张衡的《论衡》提到在端午这天午时以铜镜磨砺生光,作阳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

,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如今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节在门前挂

镜驱邪。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上古神荼、郁垒祛鬼门神之传奇。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

1 / 3




Word文档

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悬钟馗像、昧符、吉祥葫芦等均类此。 葫芦——《燕京岁时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样子,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俗。此俗宋代已有,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鸭蛋络子——江苏一带端午节孩子兴挂鸭蛋络子,一般是将与棕子一起煮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过去是端午的必备菜肴,但如今已少见。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河北等地则吃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端午节各炉食铺有五毒饼出售。

打午时水——台湾在端午节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奇是当年郑胜利插剑祷泉的地点,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汲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但河北有些地方则忌端午节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往往于节前预汲。 斗草——《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竞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确定韧性的草(我们儿时多用车前草的花轴,),相互交叉成字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躲端午——端午节风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节,简称躲午,亦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



熟的咸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似亦百索遗风之一种。 吃十二红——过去,在南京一带流传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如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等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阳的节日气氛。 端午节风俗

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缘由。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划龙舟,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好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钟馗执剑祛邪图,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

斗草,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

2 / 3


Word文档

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风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风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和传奇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7b6f078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