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组织社会学提纲》,欢迎阅读!
一、什么是组织
组织五要素: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社会结构:分为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二者相互关联但并不相同。集体都有这样的特性:即有制约参与者的规范结构,也有与共同的活动、互动和感知网络或模式相关联的行动结构。 参与者:即社会行动者,正是参与者的努力、遵循和不顺从构建和决定了组织的结构。社会行动者一方面保证持续性即结构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带来变化即创新和改革。
目标:组织是一个有机体,目标是有效存续。目标也可被暂时定义为参与者力图通过其行为活动而达成的目的。 技术:强调组织的技术意味着要把该组织当成一个完成某类工作的地方。一个利用能量处理物质的地方和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机制。组织的技术通常部分地植根于机器和机械设备,同时又包含了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
环境:每个组织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组织研究的三个视角 1、理性系统的界定
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集合体。这一定义不仅着眼于组织的独有特性,还关注其规范结构。 2、自然系统的界定
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参与者寻求着多种利益,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但他们也认识到组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永久存在下去的价值。在参与者之间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结构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结构更为丰富和精确的指导。 3、开放系统的界定
组织是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第一个定义把组织视为寻求特定目标的、高度形式化的集合体。第二个定义把组织视为由一致或冲突而产生的、但始终寻求生存的社会体系。第三个定义把组织视为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下,有着不同利益关系的参与者的联合。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可分为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或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技术环境:组织为实现目标必须和环境发生交换。组织结构应同外部的技术要求和内部的工作系统紧密联系。在描述组织与环境交换时,有的强调环境是资源的储备,有的则认为环境是信息的源泉。
制度环境:从制度规章来看,导致遵从的主要机制是强制力。个人和团体出于权益的考虑而服从规章准则。强调规范要素的认为制度主要是规范性结构,它为社会生活行为提供了道德框架。行为规范被参与者内化。目前的制度研究着重于社会生活认知——文化要素。我们使用连带字符的概念就是为了强调我们所指的并非是个体精神产物,而是支撑社会生活稳定和秩序的普遍符号体系和共同意义。 内外部环境:组织在完成其自己使命的同时,必然与其外部的社会群体或者说社会的某些环节相联系,而这些环节对于组织来说是“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再则,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体,同时也从属于其他群体,其社会角色会超出他在既定组织中的角色。这些“外部”因素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个体在组织内部所从事的活动。
组织与环境相互依赖。组织不仅仅遵从和解释环境,甚至还能改变环境。环境可以实施决定性影响。通过影响结果,间接作用于组织结构。结构是组织运作和环境反应的共同产物。环境和组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组织嵌入环境。参与者对环境的认知连同组织的注意力结构导致设定性环境的产生,这是环境特征和组织信息系统的共同产物。
四、为什么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决定组织行为的一个基本因果机制是效率机制,即成本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企业选择怎样的组织形式受效率机制影响。这里的效率不仅要考虑到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分为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二者有时相互转化。任何经济交往活动都需要协调,不同的经济活动、不同的协调方式有着不同的协调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双方都有投机行为,那么承诺便是不可靠的,需要通过激励来使得对方恪守诺言。不同的组织所应该或所能够采取的激励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不同组织之间的合同关系,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不同的组织内部结构,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市场和组织之间,甚至不同组织之间的选择。简言之,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的种种差异都可以从交易成本的高低、形式、特点来加以解释。
五、为什么组织趋同
组织是一个制度化的组织,即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中的一个有机体。迈耶提出必须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研究、认识组织现象及问题。不仅考虑技术环境还要考虑到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企业大多采取科层制就是因为科层制是被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企业参与公益也只是为其经营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合法性压力和效率相互矛盾,组织因此会将内部运作与组织结构分离开来。各个组织的正式结构就变成雷同的象征性东西。(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概念认为组织行为、形式都是制度所塑造的,组织或个人无自主选择性。弱意义上的合法性则强调制度通过影响资源的分配或激励方式影响人的行为。)
六、组织的三种机制
(1)从分析单位来看,效率机制的分析单位是交易,合法性机制解释的是在一个领域中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了组织行为和形式。社会网络理论的分析单位则是个人所处的网络结构以及他在这个结构中的位置
(2)从因果关系的机制来看,经济学家强调的是个人追求效率的动机和行为。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塑造人的行为。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一个人或组织所处网络结构限制和塑造了行为。 (3)从分析着眼点来看,效率机制着眼于个人或组织的利益关系如何导致各种做法,强调利益关系。制度学派讲整个制度对组织的影响,强调制度环境、文化观念、行为规范对组织的制约。因而效率机制强调了组织间的差异,合法性机制则讲述了组织的趋同性。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则着重于网络结构和人们在这个结构中的地位。
(4)研究层次:效率机制着眼于个人层次,网络机制着眼于中间层次,制度学派着眼于宏观层次。
七、组织当中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设想
1、第一个设想是劳动理性化所关心和重视的。他们将组织成员首先视为消极被动的工具,认为他们适宜于执行一项被确定的任务,不能以创新的方式接收命令和指示。在这个设想中,组织成员仅仅被视为形式角色。(这个设想过高估计了作为代理人的重要性,也没有看到组织内的人类活动限定从来就不是完全可以借助形式命令的)
2、组织成员内在地持有他们本身的态度和价值体系。而这些态度和价值体系并不一定与组织所追求的目标相适应。要使组织成员分享组织的目标就必须使他们受到促动和刺激。(组织内行为由人们相互的关系以及受情感、动机和满足的问题所支配)
3、组织成员有采取决定和解决问题的任务。个体总是在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同时个体的理性有限
八、组织中权力的来源
1、专家性,组织中第一个权力来源是可以被感知的,它与特殊技能或难以被替代的职能专业化产生的一种压力相联系。能够在组织中“解决某些关键性问题”的人拥有某种权力。 2、中介性,组织中第二个权力来源在于控制与环境的关系。熟悉环境关系并懂得与企业交往的人,他的本领来自于他对两种领域同时存在的网络所具有的认识,这些认识的利用可以使他在几个相互联系的行动体系中得益。不过,他的这个利用是为了巩固和扩大他的权力。 3、信息传递网络:掌握信息传递网络是组织中的第三个权力来源。一个决策受挫可能就是制定者没有充分掌握有用信息或决策传递遇到困难或缺乏相适应的执行手段。信息的交往经常是有战略上的重要性的,(而这种交往是根据个体的目标和个体使其交往者去顺从的目标来实现的。)
4、规则性,第四个权力来源是对组织规则的利用。了解并懂得利用组织规则的组织成员能够使他们在权力关系中成为获胜者。大组织的大量规则不仅是详细明确活动规则的结果,它们也是有兴趣研究活动规则的那些人不断追求其研究成果的产物 在组织决策分析的观点里,上述四个权力来源都要求助于控制一个不确定性领域,且这个不确定性领域必须能够使那些追求实现其自身目标的对手对他们的能力感到不安。
九、什么叫中继者
从组织与环境关系这个角度来考虑建立专门部门,这些专门部门通过隶属于它们的一些人员的活动,才能与组织的环境发生实际的联系,这些人员在组织决策分析的观点里被视为是一些享有特权的中继者。组织的总体运行也受到他们的影响。 中继者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角色。从组织方面看,中继者起到的作用是减少来自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从中继者方面看,这个作用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讨价还价或曰敲诈的可能性。但如果中继者在获取这种可能性时所行使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们在形式组织中的职权,那么此时的中继者便会从属于或曰受约于这个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4b361419ec3d5bbfc0a74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