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现状的看法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姓名:李绍 学号:AP1008211 班级:AP10082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现状的看法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国内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国外节日随着 “全球化”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人,传统节日在大学生中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对传统节日又有什么看法?
一、大学生中的传统节日现状
1 知道的传统节日甚少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只能说出3 至 7 个传统节日,不少
人竟然把劳动节、 三八妇女节等政治性节日归列其中,97%的学生不知道下元节是什么节日。而令人不解和震惊的是:在这115人中,所有人都知道圣诞节、2月14日的情人节、感恩节等外国节日,却很少人知道中国清明节的由来。(资料来源:莱芜新闻网,拿什么拯救你,传统节日?作者:朱国梁 2011-6-3报道)
2传统节日气氛显淡 网友(镜花水月)在五色土BBS上发帖称:“今天是冬至,却没听
过有人提起来。而圣诞节还没到,就已经看到渐浓的„喜洋洋‟气氛,广播台、班级社团活动、装圣诞老人派传单的……大伙儿宣传得不亦乐乎……俗话说„冬大过年‟,冬至是我们重要的传统节日……” 如发帖所说,每年的冬至,大家都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若要拣出一两个热闹的场面,莫过于在食堂捧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资料来源:北京农业大学新闻观察,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心中能走多远? 2009年12月28日 报道)
3 对传统节日认知不足 “清明节的来历?这个还真不知道”,“介子推的故事?没有听
说过,只知道清明是个节气”,“清明不就祭祖扫墓吗?介子推的故事还真不知道”,“寒食节,这个不知道„„”记者走访中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清明节的知识知之甚少。(资料来源:现代教育报,大学生:距离“清明”有多远? 2011-04-07)
4 过节意识淡薄 大学生对外国节日兴致冲冲对中国传统节日则反映平平,中秋节,除
了会互赠月饼,再无其他深意和方式。很多学生认为,传统节日年年都如此,平平淡淡,过节更不过节都一样。调查显示:72 %的大学生喜欢洋节日,是出于娱乐和心情放松的需求,中国传统节日赋予了过多的价值深意而又缺乏现实感,让人过得很累。(资料来源:韶关民声网,“七夕”:传统节日气氛冷清)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现状的看法
1 节日风俗只剩形式。出于消防安全和防止噪音污染的需要,很多大中城市禁放烟花爆
竹,小城市和城镇限放烟花爆竹。这种做法,虽保证了社会治安稳定,传统节日礼仪和风俗传承出现断层,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也仅存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更多的是遥远的传说。(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
姓名:李绍 学号:AP1008211 班级:AP10082
2 缺乏必要的假期安排 政府没有为传统节日安排休假制度,没有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
供时间上的保证。虽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但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他们认为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资料来源:新华网,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3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过传统节日就剩下“吃”了? 一提元宵节,就想起元宵;一提春节,
就想起饺子;一提中秋节,就想起月饼„„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 “吃” 字上面,其它内容已被遗忘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历史上过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赛龙舟、系五色丝绳、缝荷包等诸多的民俗,在这些民俗的背后包含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财富和思想精髓。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与物质生活的丰富,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边是对传统民俗的遗忘,一边是对节日气氛缺失的抱怨,两者纵横交错暴露出国人的矛盾心理(资料来源:凤凰网,传统节日应唤醒“吃”之外的文化记忆)
4 文化的教育和引导缺乏 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并且需要长期进
行的系统工程,这就使其很难进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学校教材上很少介绍传统民俗、 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直接导致青年一代对传统节日缺乏必要的认知。(资料来源:民间文化论坛,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5 节日行业未足够发展 国外圣诞节、万圣节的装饰物非常之多,也很有意思,而我们除了春节,其它节日除了吃的几乎没有其他道具类的东西,我觉得化妆舞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大家都有机会变装会用潜意识中的自己去展现在社会舞台上。但中国没有相关的东西,道具业极不繁荣,勉强有的一些也仅是为国外节日做加工,这样没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这也是近些年,洋节在中国非常热而传统节日反而遇冷的一个原因。(资料来源:民间文化论坛,在变迁中归正)
三、 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启示总结
1 重视大众教育 传统节日源于群众生产生活而发展于群众生产生活,人民群众是中国传
统节日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承载者,必须要在大众中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肩负这一责任的首先是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都应该有传统节日民俗必修或选修课程,只有进入国民学习生涯才能系统地认知传统节日。与教育相配合的是,家庭、 社会在传统节日传承的实践,将学校教育的知识与家庭美食、 社会活动的实体形式结合起来。就大学生而言,学校在鼓励学生参与和观赏活动的同时,也要引导和组织他们对传统节日进行辩论和思考。各类组织、 社团可以给学生组织一些讨论会、 故事会、 征文比赛等主题明确轻松活动。
2 重视符号化表达 外来节日强烈冲击中国的传统节日,原因固然很多,符号标识的作用
必不可少。西方节日的精神信仰和意义追求依赖符号形式来表达,如圣诞节之圣诞老人,情人节之玫瑰花。比较而言,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不许燃放爆竹,元宵没有如昼花灯,端午缺少龙舟竞渡,中秋少有齐家赏月。我们的情感传递、 信仰表达都通过符号来完成,如过年吃饺子—— —“平平安安” ,元宵吃汤圆——“团团圆圆” 等。只有文化符号得以保留文
2
姓名:李绍 学号:AP1008211 班级:AP10082
化内涵才得到显现和支撑,否则中国传统节日精神将在失去物质骨肉下变得虚无飘渺。
3 重视参与方式转换 中国传统节日源于农业社会,以及基于与此相应的血缘关系。现在
交通便利、 通讯发达、 思想开放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客观上造成血缘、 地缘、 业缘相互分离,一家人分居两地,工作地点远离住处,业务关系由亲属转向同行。除了每年春节前夕有大规模的返乡人潮回家团聚,其他节日已经没有如此场景,即使回家方便时间足够。在物质利益追逐中,人们不会为过节浪费机会成本,只好用吃来代替节日活动。大节大吃,小节小吃,吃成了不牺牲其他利益而又愉快过节的有效表达,在吃的参与方式下,延续传统节日要靠商业推动,各地传统节日饮食的推出,几乎都与商界运作有关。
4 赋予节日新的内涵 以春节为例,现在是一家团聚的日子,过去也是“春”的节日,所以
会有歌舞、会有欢庆,为了庆祝冬的离去,春的来临,万物已复苏。但现在因为使用公历,一般春节的时候还是寒冬,那种万象更新、春回大地之感是很难感受到的了。节日的内容变得单一。另外像端午节、重阳节等,都只是吃的节日,但没有更深的内容,可能现在的人已经不关于屈原是谁,甚至有人觉得屈原性格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其在政局上的不得意。况且因此原因而自杀,也不是值得赞扬的事情。所以,他的很多精神在今天已很难推广,我们应该为这些节日赋予新的意义,在年轻人对节日感兴趣的前提下去了解屈原,而非标签化的给屈原和这个节日一些内涵,强迫年轻人去接受。
5 开发节日产品、发展节日文化产业 除了节日食品、饰物、礼物、服装、玩具、贺节
晚会、贺岁电影之外,节日旅游、节日书刊、节日动漫、节日休闲、节日体育等都能构成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3bfa9fb941ea76e58fa04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