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陈寅恪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2-04-18 07:32: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回忆陈寅恪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陈寅恪,练习,答案,先生,回忆
回忆陈寅恪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人流中,有时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

经过了轰炸的炼狱,又经过了饥饿,到了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我终于盼来了光明,东西法西斯垮台了。此时,我得知寅恪先生在美国医目疾。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10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我意料地迅速,我得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会不引以为荣呢?我于是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

1946年的深秋,我辗转回到了阔别12年的北京,随即拜见了汤用彤先生。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为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石破天惊,大大地出我意料。我这个当一周副教授的纪录,大概也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


后来,寅恪师也回到北京,仍住在清华园。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却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寅恪先生家装了一车西文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陈先生只收2000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性质。而寅恪师对于金钱的一芥不取的狷介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我们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谈治学时最多,政治也并非不谈,但极少。寅恪先生绝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有对任何人说贬低的话。对青年学人,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文章开篇,作者细腻地记述65年前陈寅恪先生的讲课风范,用“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感。

B.文章以时间为序,以朴实的笔调回忆了与陈寅恪先生相识交往的几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寅恪先生的品质。

C.寅恪先生与“我”谈到的话题中,治学最多,政治极少,可见先生是个专心学术,不喜欢过问政治的人。

D.谈到当代学术,寅恪先生对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几乎不贬低任何人,可见先生对当代学术的各个领域都有涉猎,并具有宽容的学术精神。

E.寅恪先生接受了北大2000美元的资助,但也贡献出极为珍贵的一车藏书,正印证了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行为准则。

2为什么说“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请简要概括。6 3文中说陈寅恪先生“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全文,谈一谈陈寅恪先生身上,“士”的优良传统具体表现为哪些精神特质。6 4本文在回忆陈寅恪先生的几件往事时,把作者“我”融入其中,乃至第六段独立成段,写作者回国后在北大任职的情况。这样写,对表现陈寅恪先生起到什么作用?8 1A3B2D1分。D,“先生对当代学术的各个领域都有涉猎”在文中没有依据。C“不喜欢过问政治”,错,证据在最后一段。E,“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前文并不


构成逻辑关系。因为“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性质。”

2①先生讲课写文章,解释、考证、分析、综合都细致、深刻,由浅入深。②分析细如毫发,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③有趣味,有吸引力,终能使人豁然开朗,引人入胜。每点2

3人格方面:①陈先生名扬海内外,一身装扮却朴素无华,在熙往攘来的人流中不盲目追逐时尚,不浮华,不流俗。②生活受困而能洁身自好,对于金钱一芥不取。学界的楷模:①接纳旁听学生,体现出“向学者皆吾弟子”的大胸襟。②识才,惜才,爱才,举才,不贬低同道,尤爱护青年学者的大师风范。③治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教学有方。强烈社会责任感:①举荐优秀人才回国内大学任教。②以捐赠书籍的方式超值回报别人的资助。③研究历史,表面上是学术的考证,骨子里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答对6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4这样写,在作者的切身感受中注入感激和敬仰之情,更能彰显陈寅恪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大师风范。2分如第六段,写作者踏入北大初的殊遇,言在此而意在彼,其作用是:①照应前文,紧承陈寅恪先生给“我”写信的情节。②表现陈寅恪先生慧眼识才,是青年学者的“伯乐”。③表现了陈寅恪先生爱惜人才,以及提携、保护后辈的大师风范。每点2分,从其他方面拟答,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0816db5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