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古典诗歌意境》,欢迎阅读!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
作者:闫达尉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它奠基于先秦,肇源于六朝,产生在盛唐,发展成熟于唐末至近代,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意境在绘形上具有主观、虚化、集合性的特点,在表意上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一、 意境的基本定义
我国学者对意境的普遍定义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审美诗论》中做了如下阐释:“意境不等于艺术形象。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的能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①
下面是一些当代文史工具书中关于“意境”的解释: 1、《现代汉语辞典》:“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3、《中国诗学大辞典》:“意境是一种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二、 意境说的产生与发展
古代意境说最早的源头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礼》中的“兴”。“兴”与“象”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审美概念,已经具有后世成熟期意境理论的萌芽,即肯定心与物的合一,人的内部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言语的有限表达与无限引发的统一。它包含两个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②魏晋六朝儒释道融合,自觉抒情诗的大量产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为意境说奠定了创作上的基础。③“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诗境有三。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④
此外,晚唐司空图的韵味说、宋末严羽的兴趣说、清初王士祯的神韵说都可以看作意 境说的变体。
到了近代,王国维运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提出的境界说是对传统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
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 ① 蒋均涛著:《审美诗论》,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321页。 ② 郑家治著:《古代诗歌史论》,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297页。 ③ 郑家治著:《古代诗歌史论》,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297页。 ④ 王世朝主编:《中国诗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①到20世纪,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中国美学家对“意境说” 继续进行了深化和完善,朱光潜这样描述诗歌的“意境”:“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心所视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
三、 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绘形除了要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外,还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
诗歌要抒发诗人个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生活成为诗歌特有的内容,诗歌“为提供内心关照而工作”。②这就决定了诗歌要受到诗人主体意识的投射和点染。
虚化,是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作工笔式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因而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体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③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写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④如李商隐诗《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并非实写沧海月和蓝田玉,而是通过对它们的描写引起联想和想象,营造出虚幻哀伤的氛围,抒发韶华易逝、往事如烟的悲痛。可见,有虚有实,实中有虚,是意境的一个基本特征。
集合性是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碎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⑤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不同的意象连缀在一起,又通过特定的形容词的修饰,营造出羁旅伤感的凄冷情境。
意境的表意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哲理性的特点。
主导性即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作种种渲染和改造,对客观物象之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⑥如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伤别之时,花也流泪,鸟也惊心,极言其伤心欲绝。
所谓超越性,是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玩味体验的空间。⑦叶燮在《原诗》中有这样的论述: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⑧
哲理性是指已经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宇宙、历史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读者对意境的感悟也常常会进入诗的哲理性层面,从而超越诗人的本意。⑨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 郑家治著:《古代诗歌史论》,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306页。 ②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上午印书馆1984年版,第19页。 ③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④ 许山河著:《诗词鉴赏概论》,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⑤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⑥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⑦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⑧ 叶燮著:《原诗》,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1页。
⑨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四、 意境的基本形态
虽然一般的诗歌都是有情有景,但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所谓情境,即以写情为主,以描写诗人情感状态创造情感空间来构成意境。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意胜”。如晏几道的《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独自淋着细雨站在暮春落花间的孤单与伤感。
所谓物境,是以写物为主构成的意境,主观情感只是隐蔽地寄托在诗中。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以境胜”。如王维《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对江天山色的描绘给人以空灵大气,浑然忘我之感。
五、 意境的大小之别
意境有大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魄宏大,壮阔浩渺,是为大境界。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刻画细腻,寸寸柔情,是为小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①
大境给人雄浑壮阔之感,小境则给人柔美婉约之感。妙处各有千秋。
主要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8、 9、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许山河著:《诗词鉴赏概论》,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 郑家治著:《古代诗歌史论》,巴蜀书社2003年版。 王世朝主编:《中国诗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蒋均涛著:《审美诗论》,巴蜀书社2003年版。
刘焕阳著:《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里克主编:《历代诗论选释》,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邹斌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李捷主编:《宋词三百首》,远方出版社2009年版。
①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见里克主编《历代诗论选释》,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fb6fe2e915f804d2b16c1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