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3-04-13 12:32: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国,植根,中医学,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 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 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自强:药王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 苦百姓也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治疗而死去,这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志于学医”,并下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因自己多病虚弱而立志习医者还有《针灸甲乙经》的作者、针灸学之祖皇甫谧以及《外科十法》的作者程国彭等人。 孝道: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著作十分丰富。像他这样因亲人患病而发愤习医者有“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人。 二、中医在当代中国教育中没落下去的根源 1过早接受现代医学基础知识不利于培养中医思维。 首先就是中医院校在中医西医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西医与中医的课时安排比例由最初的28


变成了现在的46。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在讲授中医基础的同时又讲授西医基础,上一节课学了人是由气组成的,这一节课又学了人是由细胞组成的,上一节课说心主神志,这一节课讲心是循环系统的中枢„„搞得学生云里雾里。中医院校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生,这是为了提高中医的水平和素质,本应为中医的发展插上一双翅膀。结果中医院校7年制的学生首先还不在中医院校学习,而是花一年时间在理工院校学习化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而发展中医就要搞好继承,搞好继承就要学好中医,学好中医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离不开扎实的古文工夫。原本语文基础就不是很好的中医学(中医院校主要是招收理科生)不去打好传统文化基础,不去学好古文,不去了解传统文化不去研究中医发展历史反而学习现代医学的基础科目,这第一步就走偏了:物理、高等数学的启蒙教育下,中医学生再来学习中医,其不产生隔阂与别扭才怪?其能有百倍的兴趣去学好中医才怪?而中医古代医家对经史子集无有不熟,传统文化功底甚为深厚,也正是由于他们有了传统文化这一基础,因此对其经验总结、教训便能以歌诀、诗词等各种表现出来,让后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明朗易记。如李时珍之《频湖脉诀》、高武之《百症赋》,还有上个世纪广为流传的《汤头歌诀》《药性赋》。等等。 2、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显得薄弱。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孔子“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仁者爱人”几千来的一个演变和贯彻。几千年后的今天,诚信已经形成了危机,孝道已经需要社会呼吁。现在的人,经济为上”“利益第一”,丧失了正义、善良、诚信。欺诈与哄骗、儿孙不孝在这样一个社会不新鲜。追求酷、追求炫、追求享受、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味道和气息,而这种气息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后备军--青年人身上更加明显。看看今天学医的人,无非就是混一口饭吃。为了理想去学医,为了拯救生命而学医,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发扬光大而去学医,有几个人还这样? 三、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复兴的根本之路 1、让经典读物回归课堂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留下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不少精神文明又是通过《三字经》《菜根谭》《朱子家训》《老子》《周易》等流传至今。而这些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因有逆大众意识流而被挡在了教室的门外。据媒体报道,有志之士看到学校教育此漠视传统文化,便想办私塾,传授学生四书五经,结果学生寥寥无几,最后不得不关门歇业。幸运的是,湖南省平江县还可以让我们看到私塾的影子。当地称私塾叫“教老书的”又叫“蒙馆”,其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学古文、习书法、做诗文。学的古文主要有《幼学》《诗经》唐诗宋词等。授课者为德高望重的老者。老百姓对此评价不错。这并不是鼓励办私塾,而是应该看到,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回归课堂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采用选读的形式取其精华,汇编入学 2加强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医复兴的思想保证 理论自萌芽到完备,整个发展历程离不开世代医家的刻苦、离不开世代医家的仁善。每一位对中医作出卓越贡献的医家无一不是道德的标榜。如今,要发展中医,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重视起来。 第一:树立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 天伦与人伦、天理与人理,天道与人道,天理人情合二为一,谓之道德。《易》曰:“与天地合其德”,君子之德也。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道德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是中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儒家创始者孔子提出了“仁”,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道家创始者老子,把“慈爱”作为他的“三宝”之一。他要求人们,要发扬“水”的品格,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要仁爱和本分。 有了这个道德基础,学医、业医便能站在更高尚的角度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且,还能够扩大学习中医的队伍,使中医事业的发展真正成为一项事业,而非简单的谋生存的手段,并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奉献终身的中医生。 第二:树立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 中医吸收了传统文化很多门学科的精粹:中国古代哲学、兵学、文学、武术等等。《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要“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古代名医注重“究天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eebc9b6a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6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