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剖析派小说评述

2023-03-06 02:20: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剖析派小说评述》,欢迎阅读!
评述,剖析,社会,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评述

作为现在唯一能依靠之勉强为生的文学体例,小说的发展史明显在所有文体中是最值得我们每一个修习文学史的同学特别关注的。从1917年开始出现的新文学在历经了第一个十年的“为人生”“乡土小说”“问题小说”的过渡之后,在第二个十年中进入了全盛时期。一大批优秀作家经过第一个十年的在各个文学团体中的历练之后,第二个十年中俨然已经到了每一个人都可以独挑大梁的时间段,一切都那么看起来水到渠成。

这个时期的小说一改之前十年中单纯的分为以问题小说、为人生派、乡土派小说为代表的写实风格和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抒情风格两种,一定程度上从分类上来看就仅有简单的两个流,这就意味着整个第一个十年的小说成就注定不会太高。

十年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中国由以西方为师转而以东方为师。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产生了追多变化,这就必然导致文学的繁荣。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或者指导思想的变化就必然会导致文学领域的繁荣和发展,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十年后的文学已经被划分成了左联小说、海派小说、京派小说的三派别。而左联小说中又被划分成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无产阶级小说、左联时期直接表现革命风云的小说、左联时期的讽刺小说、左联时期的社会剖析派四个小类,也就意味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小说的繁荣程度是空前的,必定在中国文坛上划下浓重的一笔。

而这篇文字所探讨的主体就是这注定写入史册的十年中的沧海一粟:社会剖析派。 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首先,我们从四个代表人物的主要代表作品出发来看看表层的社会剖析派小说。

茅盾,十岁丧父。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 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同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 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茅盾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作品无疑是《子夜》。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是以1930年春夏之交为时代背景的。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爆发为规模巨大、非常激烈的内战。殃及百姓,也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内忧兼有外患,欧洲出现的经济恐慌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对某些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遍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引起了工人的猛烈的罢工浪潮,此时在共产党领导下,全国的武装起义渐入高潮。

作品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从兴办实业进行公债投机直至破产的生动描写,深刻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而且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吴组缃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茂林人。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1923年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小草》19253月在《妇女》杂志上刊出的短篇小说《鸢飞鱼跃》,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1927年结婚,回茂林当小学教员。




1934年创作《一千八百担》。作品结集为《西柳集》《饭余集》。他创作的小说《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以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享誉文坛,尤其是小说《一千八百担》,借宋氏家族的一次宗族集会,形象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度的衰落。吴组缃的创作朴素细致,结构严谨,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风俗场景第一人。

沙汀(19041992)作家。原名杨朝熙,安县人。毕业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历任西南文联副主任,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主席,中工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二至四届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记》《还乡记》,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老邬》,中篇小说《木鱼山》等。有《沙汀选集》(四卷)

主要作品有《代理县长》、《在祠堂中》等,在人物刻画上,大量真实精确、独特典型的细节的运用,也与作品不露声色、情感潜藏的客观描绘相一致。沙汀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别具特色的。他善于从生活、从人物出发,努力发掘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形成既有浓郁乡土气息又有个性特点的语言风格。作品的途述语言也别具一格,注重语调、语势,善于简洁洗练而又跌宕多姿的笔墨,为形象的描绘作补充,从而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特点。 从特点来说,我个人分析主要是有一下几点:

第一,作者都将彼端对准自己最为熟悉的出生地或者常年生活的地方。通过极具生活气息的文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无疑体现了社会剖析派的针对社会反映社会剖析社会三大特点。每个作家的与生俱来的生活环境是他们最为宝贵的和他人不同的天赋,每一个作家最熟悉的地方也就邮票那么大,通过对自己最为熟悉的环境的描写,作者很自然地获得了和其他人在描写同一地点时不曾拥有的慧眼,让他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解读社会、剖析社会茅盾将眼光对准自己成长、工作的江浙上海一带,以最具代表性的上海为蓝本,写出了代表自己和社会剖析派最高成就的长篇小说《子夜》;沙汀将笔端对准四川,这样一个在当时身居内陆,文明尚未开化,民风相对封闭,外界虽然是近代的文明已经开始不断地冲击中国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但是四川仍然大量残余着封建主义。而沙汀的名篇无一例外都将视角对准四川,那个他最熟悉的地界。吴组缃出生在安徽农村,而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一千八百担》则同样叫笔触对准了皖南地区,其间充斥着属于农村的生活情趣,被誉为皖南农村风俗场景第一人。

第二,作者在写作时都有很强的使命感,阶级分析法被大规模地运用在社会剖析派小说中,这样的明确的政治走向,无疑在中国文坛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中国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性表现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正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刺激才导致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半封建性表现在民族资本家的本身性质上。这本书塑造了代表民族资本家的吴荪甫和代表外来资本家的买办阶层赵伯韬、代表中国下层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姚金凤这一下就囊括了中国当时的基本社会构成,通过这样的三种大类型的不断冲突,实际上就是代表了中国此起彼伏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在不断发展,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也就更加明晰。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性也就愈发明显,通过一本书来回答“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什么样子的?是封建专制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工业国?”作者最终告诉读者和整个社会两者都不是中国当时正是处在这两政治体制的杂合处。于此同时这样的过于鲜明的政治主体也被很多文学评论家诟病,所谓文学应该是纯粹的,不应该和政治色彩在政治理论的引导下去写作。所谓这样的文章全封闭的文章结构,直接剥夺了每一个读者的阅读快感,这样的文学不叫文学利用二元对立的矛盾结构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也是争议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917a257f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