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麻雀》磨课记》,欢迎阅读!
《麻雀》磨课记
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90学时培训即将结束了,我们这组通过角逐最后确定了叶欣艳老师代表我们这组上汇报课,我们在导师林爱雅老师的带领下,就这堂课进行了一次次的磨砺实践。在林老师的引领下让我们明白了好课必须通过一次次地磨砺实践,在“磨课”中去寻找成功。
一、研读文本,把握主题
试教之前,我们认真研读了教材,查找了很多这节课的资料,就叶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讨论,从主题的确定、课件的展示、到音乐的渲染„„通过讨论试教后,导师和组员特别提出:环节间的衔接语应更自然,小麻雀的弱小和猎狗的凶猛应显得更鲜明。于是叶老师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修改,完成了第三稿。
在评课交流中,导师和组员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语言文字的指导不够深入,主题与文本脱离;教师有情,学生无意,导致多处冷场„„于是组内进行了第二次的讨论、修改,为了解决开头和结尾内容繁重的问题,组长提出了配图片解说的想法,结尾升华简单明了即可。经过一个下午的讨论交流,终于艰难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第四稿。这次试教下来后,大家都觉得课堂整体性强了,节奏感也强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导师和组员再次解剖课堂,觉得在结尾的升华拓展部分———“你想对老麻雀说什么”应配上音乐,这样情感的激发会更顺畅。经过删删改改,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第五稿。再次试教后,我们大家都觉得满意,就这样定稿了。
二、深入文本,深化主题
评课的时候,指导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所讲的主题仅仅是母爱吗?如果将课文表面所呈现的主题‘母爱’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就大不一样了。”听了林老师的话,我们组员都很惊讶,继而翻开课文再读。对呀,课文并没有讲这是一只母麻雀啊!当天晚上,我们就查了相关资料,不禁豁然开朗:虽然众多教参和教学杂志上对课文的解读是母爱,但屠格涅夫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庞然大物,只要敢于斗争,弱小者也是可以战胜强大者的。我们反复读文本,又有了新的发现:老麻雀拯救小麻雀,是以大护小;猎狗最后“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也可以理解为它被老麻雀的行为感化了,放弃了“以强凌弱”;猎人“我”是强大者,最终动了恻隐之心,唤回了猎狗。有这样多的文本意义,怎一个“母爱”包容得了呢?我们开始追求有深度的文本解读。在教学设计上,从课文的整体意义出发,从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出发,我们对《麻雀》又做了一番修改,完成了教学设计第六稿,再次登上了课堂: (一)初入作者的思想在导入部分,我们把地震中的母爱故事换成了对作者的简介:“„„作者写下了《麻雀》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反映了他对最底层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对作者写本课的思想情感有初步的体会,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走入作者的语言。首先,叶老师用一个总问题来统领课文语言的学习:“课文中写了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过程,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自己好好读一读。”同时,采用了略读课文的教法,抓住“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这几个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朗读形式中去理解感悟,激发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验。接着,让学生从老麻雀、猎狗和猎人的角度出发,再现当时场景进行想象,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猎狗愣住了,心想:„„于是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猎人看到这一切,心里也涌上一股暖意,他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这既
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发挥,同时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老麻雀蔑视死亡的大无畏精神产生了敬佩和感动之情。然后,叶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诗化语言。
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绝望地尖叫着。 它浑身发抖了, 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 准备着一场搏斗。
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 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是什么力量?
———爱的力量,勇敢的力量! 那诗韵的整体美和直达心灵的震
撼力,怎能不传达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怎能不引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三)进入作者的内心
最后,让学生深情地朗读作者原文中的句子(配背景音乐):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
英勇的、小小的鸟,我崇敬它那爱的无畏。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
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这段话,不仅是屠格涅夫对老麻雀的敬佩和感动,更是对弱者敢于斗 争强者的勇敢力量的一种赞美。 三、跳出文本,超越主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课上下来,大家都感觉进步很大。贴标签的“母爱”没有了;“课文变诗”设计新颖独到;教学的层次性清晰,学生情感的激发一次比一次强烈。一稿稿设计,一次次反思,在磨砺,在成长,在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78228f49649b6649d7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