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上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调问题》,欢迎阅读!
范文大全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关于上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调问题
[摘要]文章研究了普遍话上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调问题,着重阐明了上声在这 种条件下的两种变调现象,并且深入地分析了两种变调现象中的有关规律。
普通话上声的变调问题,在现代汉语所讲的音变的变调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上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调问题,又是上声变调中至关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说普通话的准确性。南方人一般把“椅子”说成“姨子”,把“借你的小椅子坐坐”说成“借你的小姨子坐坐”,遭人白眼,甚至唾骂,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这种变调规律而引起的。笔者多年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对此问题很难从现行的教材中找到满意的答案。从目前流行很广的几种现代汉语教材来看,对上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调问题,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版)认为:“上声在本调是上声的轻声之前时,变为 近似阳平”。①这个说法显然是欠准确的,因为只有较少的一部分词语按此规律变调。例如: 打手 214 214→34 3② 讲法 214 214→34 3 想想 214 214→34 3
但是,大多数词语都不能按此规律变调。例如:椅子 214 214 不能变为 34 3(姨子) 厂子 214 214 不能变为 34 3(肠子) 李子 214 214 不能变为 34 3(梨子)
这一类词之所以不能这样变读,一是因为不符合语言实际,二是因为这样变读会改变词语的原意。
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只字未提这种变调现象,不知是忽略了还是有意回避。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指出:“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得象阳平(34);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阳平,有的变‘半47上声’(21)。”① 这个观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可惜的是,他们只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变调现象,而没有进一步指明这两种变调现象的有关规律,也就是说,没有指明在什么情况下变为阳平,在什么情况下变为半上声,所举例子也没有很好分类,令人难以把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在词语的注音和注释方面是全国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笔者就“上声+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词条全面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典收集了这类词条一共171个。从词典上只知道这些词条的后一个字音念成轻声,至于前面的上声如何变调,就无法知道了。笔者就这171个词条的变调问题又作了全面的考察研究,另外还对该词典未收入但与这类词语有相同变调规律的一些词语也作了初步的考察研究,认为它们有如下变调规律。
一、前一个上声变为半上声。这种变调现象有如下规律: (一)x+子→21 4
这里要强调,“x”必须是上声字音,这个“子”必须是名词后缀,凡是属于这种情况的,前面的上声(即x)都一律变成半上(即调值为21),后面的“子”都一律念成轻声(调值为4),毫无例外。
值得指出的是,有的词语是临时组成的,在词典中未必能查到,比如随意给小孩起的小名儿,诸如“虎子、鲁子、狗子”等等,只要符合上述(-)的条件,均可放心按此规律变读。 (二)M+M→21 4
这是一种名词性的叠音词(有的是单纯词,有的是合成词),M为上声字,只要具备这些条件,前一个上声一律变读为半上声(即调值为21),后一个上声一律念成轻声(调值为4)。《现代汉语词典》中这类词条收集一共有8个,尽列如下:邑邑 宝宝 姐姐 老老 姥姥 奶奶 嫂嫂 婶婶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对小孩说话一般喜欢用名词性的叠音词语(当然,小孩说话也喜欢用叠音词语),例如“饺饺、果果、狗狗、手手”等等。这种临时组成的叠音词语1
范文大全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符合上述(二)的变读规律,理应按调值“21 4”变读,但经笔者的初步调查了解,社会上却存在两种变读现象。一种是按调值“21 4”变读,这应该是常规现象,另一种是按调值“34 3”变读,这应该是非常规现象。原因何在?笔者初步认为,这可能跟说话人的言语习惯、偏爱有关系。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规定异读词原有的几个读音中,只有一个读音是规范的,另外的读音是不规范的。例如“亚运村”的“亚”是异读词,只有ya51是规范的读音,而另外一个读音ya214是不规范的,但是相当多的北京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其他地方的人)却偏爱把“亚”说ya214,这跟人们的言事习惯不无关系。
(三)“耳朵、马虎”也变读为“21 4”。
这类词《现代汉语词典》只收集“耳朵、马虎”两个。前两类词语,都有明显的词形标志, 第一类有词缀“子”作为标志,第二类有叠音形式作为标志,这些词形标志给声调的变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识别条件。而“耳朵、马虎”在词形上没有明显的标志,这给声调的变读增加了识别难度,但是,好在这类词只有两个(社会用语中是否还有类似的词语,有待调查收集),记忆起来也并不困难。
二、前一个上声变为近似阳平。这种变调现象有如下规律: (一)上声+轻声(原为上声)→34 3
这类词语前面的上声一律要变读为近似阳平(即调值为34),①后一个上声一律变读为轻声(调值为3)。这类词语也没有明显的词形标志,与前面所提到的“耳朵、马虎”容易相混,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记少推多”的办法,只要记住“耳朵、马虎”是按调值“21 4”变读的,其他没有词形标志的则按调值“34 3”变读。按调值“34 3”变读的这类词语,《现代汉 语词典》一共收集有21个,尽列如下: 把揽 把手 扯手 打手 打整 捣鼓 点补 鼓捣 裹脚(名词) 裹腿 缓醒
讲法 老鼠 哪里 起火(名词) 显摆 想法(名词) 小姐 早起(名词) 指甲(口语中其调值多念55 2) 子口
(二)V+V→34 3
V为单音节动词,其声调为上声。这类动词根据表达需要可以重叠,重叠时,根据变读为轻声的有关规律,后一个音节必须念成轻声(调值为3),而前面一个音节按照上声的变调规律,必须由上声变读为近似阳平(即调值为34)。例如:想想214 214→34 3 这类能重叠的单音节动词也不少见《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其单音节形式,不收其重叠形式,但是其重叠式为语言表达所常用,是不能忽视的语言现象,使用时要留意它们的变调规律。例如“讲讲、写写、走走、跑跑、打打、洗洗、抖抖”等等。 (三)M+里→34 3
M为单音节名词,其声调为上声,“里”为单纯方位词,凡属于这种情况的,前面的上声(即M)都一律变成近似阳平(即调值为34),后面的“里”一律念成轻声(调值为3)。例如:手里214 214→34 3
这是一类临时组合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把它们收集进去(只分别收入“M”或“里”),但是在语言运用中,这种现象也常出现。例如“鼓里、井里、眼里、嘴里、碗里、桶里、水里、土里”等等,也要留意它们的变调规律。 (四)V+起→34 3
V为单音节动词,其声调为上声,“起”为趋向动词,其声调原为上声。凡是符合这些条件的,V一律要变读为近似阳平(即调值为34),“起”一律要变读为轻声(调值为3)。例如:想起214 214→34 3
这也是一类临时组合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查不到它们,但是在语言运用中少 不了它们,诸如“讲起、写起、搞起、走起、跑起、吵起、咬起、剪起”等等,在语言运用中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506259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