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教师在道德教育中角色的分析》,欢迎阅读!
浅谈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
(光谷三小, 杨思)
摘要:以人为本和主体性是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的表现。同时,主体性的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这二者,不得不让直面新课程的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作出相应的变化。以前教师“照本宣科”“灌输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要进行彻底的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 由此可见,德育也是一个教育者工作的重中之重,故此,教师在德育中扮演的角色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 (一) 做孩子们的倾听者,噪音变乐声
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学会倾听,“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说到“倾听”,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教学领域的新人,上学期间对课改体悟最深的便是这一点,在平时对孩子们的教育中我常常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可是一件事的发生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自己却关上了倾听的耳朵。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当你面对一群刚刚入学的孩子时,你会发现你的耐心怎么都不够用,曾几何时,我是一个从来都不怕谁来挑战自己耐心,爱心和责任的人,步入工作伊始,我彻底觉得这些孩子们是我的梦魇。班级里有个名叫叶虎的小男孩,不知道为什么,他任何时候都会发出声音,每每强调课堂纪律似乎对他无效,午休时所有的孩子都休息了,教室里总会传来一阵不合适宜的嗡嗡声。经过谈话,批评等各类教育似乎对此无效。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当所有的同学都坐在教室午休时这名同学在教室的长廊上打扫清洁,突然又传来那种我听了心生厌烦的声音,准备上前制止,当我走到他的身后,似乎他还未发现,我细细的听了听,原来他是在哼一首歌,因为各种约束,他每次只敢低声哼唱。这一次,我带他到办公室让他唱给我听,原来是《我们都是好孩子》。于是,我第一次对他露出了笑容,摸摸他的头,跟他讲:“原来你唱歌这么好听,老师都感动了,你确实是个好孩子,以后大课间时,你都给咱们班的同学大声的唱一首歌,好吗?”他高兴的点点头。以后的每天,他都有高声唱歌的机会,于是慢慢的他便不再座位上哼哼了。有时候,当我们学会聆听时,也许刺耳的噪音也会变乐声,孩子的行为习惯也自然会在老师的尊重中得以改变。现在的教育一直在呼吁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的表达。所以好的道德教育不是只有老师的声音,他需要学生的心灵之声,生命之音。
反思我们的道德教育,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倾听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尽管他可能运用的是另类的话语方式,尽管他可能将你的课堂拦腰割断,但是我们如果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
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它,我们就有可能在今天的课堂上拣到一根“最大的麦穗”,我们就可能为明天的人生跑道上输送一名最有自信的成功者。人无静地,花开有声。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既然你不是花,那就认真地做一株草吧。谁说草就一定不幸福快乐呢?”正如,假如做不了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吧,星星也能使自己明亮!作为我们教师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一点自由的空间呢?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让我们快“把耳朵叫醒”,学会倾听,这样才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因为,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 (二)俯下身子贴近孩子,“童心”换“同心”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领着2岁的儿子去看花灯。无数的花灯美不胜收,人人引颈相望,可是喧闹声中,母亲听到孩子的呜咽声,连忙蹲下身子察看状况。结果发现,孩子的眼前,晃动着黑压压的一片屁股,花灯美景,一丝也看不到。母亲忙将孩子高高抱起,这下,孩子笑了。 这个形象而生动的故事使我顿悟: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们成人是多么的不同!我们站高了,看远了,就端''知识权威"的架子,一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样子,把孩子看得很幼稚、可笑,往往陷入自以为是的偏执中却不自知。想想,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我又何尝不是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却往往忽略了孩子们本身的水平。
了解到这点后,我快速的调整自己,让自己有一颗孩子的童心,平时在班级里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便高声告诉孩子们让他们夸夸我自己,让他们感觉老师和自己一样。有一次,班级里的一个小男孩邱汉昌跑到办公室拿着一包五颜六色的小珠子对我讲:“老师,我送你一包海面宝宝,你回家去可以把它们养大”。我知道班里的同学每次玩个什么东西,都会一窝蜂的去买,不想跟以前一样去打压他们,不许带这些乱七八糟的小东西,而且强调多遍还是会有。这一次我故作好奇的问:“哟,这还可以养大啊,老师都不懂呢?这样吧,老师这有一个玻璃杯,你跟老师一起养吧?”他很开心的就答应了,到了中午的时候,他给了我一大瓶变得更大的珠子,下午手写圣贤书的时间里,我让孩子们认认真真的写字,我就跟他们分享我和这位小男孩养的海面宝宝,孩子们都答应的很爽快,写字坐得端正,没有一点声音,看到这种状况,我立即兑现诺言,个个都很兴奋,并纷纷把自己买的这种东西都放到我的水瓶里说也要和老师一起养。这时,小邱汉昌举手站起来低声说:“老师,你可不可以下午放学还给我啊?”听了后,我心里想可能是小孩子舍不得的心理,变故作难过的说:“老师很喜欢你送的礼物,既然你也喜欢舍不得他们,老师可以理解,还是还给你吧”,就这样,班上同学看到我难过的样子,个个举手,纷纷争着安慰我说:“老师,我明天送给你海面宝宝”,“老师,我只送给我最喜欢的人,下次,我送给您”还有孩子站起来说:“送给别人的东西是不能再要回去的”。这一次,我用一颗童心站在和他们一样的高度来交流,收获真的很大,经过这件事,孩子们学会关心,安慰,理解,学会与人分享,而且带来的这些小东西不会再自己在教室里不好好学习养着它们,弄的到处是水,他们会跟我一起养,每次都期待着我去跟他们分享这些小东西成长的过程。
所以说只有蹲下身子看学生,了解学生,尝试以学生的视角去看世界,想问题,处理事情,才能钻研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有蹲下身子看学生,才不会因为孩子注意力分散而动怒;才不会因为孩子的想法与自己相左而发火;才不会因为孩子远离自己为他设计的轨道而失望。只有蹲下身子看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里,去感知他们感知的一切,成为他们的朋友。有一颗和他们一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499412f5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