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阅读》,欢迎阅读!
古 诗 词 阅 读 题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
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 , 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 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 , 谁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 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 , 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 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几处”“谁家”,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 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 2、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 , 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 , 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
1、赏析句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1)漂泊之感,离别之情。(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本诗是一首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赠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关切之情。
天 净 沙 秋 思 马致远(元)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夕 阳 西 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3、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思想的感情? 答案
1、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
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2、答: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3、这是一篇抒情作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愁绪。
.使 至 塞 上 王维(唐)
单 车 欲 问 边,属 国 过 居 延。 征 蓬 出 汉 塞,归 雁 入 胡 天。 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 萧 关 逢 候 骑,都 护 在 燕 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2、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具有画面美。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浑的沙漠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赤 壁 杜牧(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2.①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 时间不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33966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