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导读

2022-07-08 15:14: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导读》,欢迎阅读!
导读,文学
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

中国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

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篇章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道德经》

《道德经》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与《论语》出于孔门弟子纂录不同,《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 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 同时,《老子》一书中还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

三、庄子与其《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宋国蒙(河南民权)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跟《庄子》有关的成语或名言 (“越俎代庖”)(“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螳臂当车”)("相濡以沫“) (“朝三暮四”) (“断鹤续凫”)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白驹过隙”) 儒家告诉人们要担得起;道家告诉人们要放得下;佛家告诉人们要想得开。 儒家向上看,道家视而不见,佛家转圈看,易学家内外看、正反看(辩证地看) 第三节《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


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 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 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称引“诗”句,来讽谏戏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诸子百家在著述中引诗,也很常见。他们所 引用的“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诗”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一,《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第二,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第三,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第四,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第五,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赋、比、兴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心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脱离原始状态,步入成熟时期,其中抒发情感的“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然而,这种抒情却又是有节制、有限度的蕴藉含蓄之情,表达出一种情理兼容的“中和”之美,形成温柔敦厚的诗风,成为历代文论的批评内容,并且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 第三节 屈原与楚辞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 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楚国到战国中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之间兼并激烈,根据当时列国的实力,“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


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 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 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意蕴丰富而且形象生动。 诗经与离骚的区别 相对于《诗经》屈原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特点。《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的“诗体”,而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 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离骚》学习 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屈原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 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 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产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如张衡《四愁 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李贺诗多寄情于香草美人,如凄婉哀绝的《苏小小墓》等。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 大的动力。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 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


无不令后代散文家赞叹。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发利用。 总之,《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27e4ff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