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厚积薄发

2023-02-10 11:37: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夯实基础 厚积薄发》,欢迎阅读!
厚积薄发,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 厚积薄发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素材,作文便无从写起,有几个好的素材往往能搭建起一个好的写作框架,使写作迅速进入状态,有效地树立写作信心,节约写作时间,提高应试效率。作文素材从哪里来?从积累中来。积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古今中外别人的典型事例、名句,这种素材是写作议论文必不可少的,写散文也往往可用;另一种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人、事、物、景等的思考、感悟及有效记录。具体如何操作呢?两种素材积累的途径、方法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素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课堂学习是有声有色的,是双向交流的,其具体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其高效率,所以,充分利用课堂的这一特点是十分必要的。每星期语文课时一般是五节(我现在带高三是六节)我会机动地在两节课的课前安排一些材料补充给学生,一般只需要三分钟左右。这些材料丰富多彩,既调节了课前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每星期结束的时候,学生根据印象把这两则材料用书面的形式在作文本上表述出来,并对材料进行提炼分析,这样,在积累素材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审题思维能力。在以后的写作中,遇到类似的话题,他们就可以做到有话可说且说得对说得好。比如,我曾经补充过这样一个素材:



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儿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寒门;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凡高也曾是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的人;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出身于缝鞋匠家庭,衣不蔽体;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供姐姐读……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每披阅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常掩卷长叹,感慨万端,难怪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能受天磨真好汉,不经磨难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人,更难当大任,由此看来,幼时贫困何尝不是一笔价值连城的、可观的财富呢?



我班朱诚同学在一篇以一切都会过去为话题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还记得那一批出身贫寒,但显赫后世的伟人吗?你可知道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漂浮人世?你可知道明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你可知道大画家凡高一文不名,生活还靠弟弟接济?你有可曾知道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强人居里夫人十岁就外出打工供姐姐读书?他们的丰功伟绩道出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我想,他们定从小就对自己说,一切会过去的。身世的坎坷造就了他们豁达的心胸,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业绩。



其次,每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上课总不乏佳词丽句,有心的学生会把这些记下来,积土成山,最终会变成一座金山。有一学生摘抄本的其中一页是这样的: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愤怒出诗人/诗人不幸诗家幸/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些零碎的东西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长期积累下来,若能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则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凝练而有表现力。



另外,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素材库,对课文素材的整理和利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之类的当然不用说,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熟悉,且考场使用率比较高,一般最好少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这些经典的圈子,找出属于自己特色的素材,以第五册教材第一单元为例:《人生的境界》中对人的境界的诠释;《人是什么》中诸多名人如爱因斯坦、雨果、歌德、康德、孔子等对人生的或积极或消极的看法,课文中按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把握现时这三个板块进行议论时都有不少格言式的句子;《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的濮水垂钓就是一个极好的素材,像庄子持竿不顾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这样的原句可以摘抄后再背诵下来;《孔孟》中孔孟二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他们治学、处事的言论也可作为素材储备起来……每一篇课文都有值得我们积累的地方,教师要在初期积极引导,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高中六册书,三十六个单元,一百四十四篇课文,想想看,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宝藏。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考查的核心不是看谁掌握的素材多,谁的素材新颖,或者谁的素材具有时效性,这些归根结蒂只起一个辅助作用,它最终考查的还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思考及如何把自己的思想完善地表达出来,所以多从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积累才是根本。从随笔中积累素材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能不能从小学年级起就使学生培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是啊,小学生可以写日记,那么高中生呢?写日记似乎太模糊,而学生对日记的理解也多是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不是日记,单是这种认识,一说要记日记他们不吓趴才怪,还不说一般的日记仅停留在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随笔在形式上和内容的要求上更成熟一些。随笔两个特点:。真——不求工、但求实、展个性、抒真情,随——随笔记录、随兴泼墨、随处可写。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随笔写作的易操作性。在高一高二阶段可以每星期写两篇,高三学习紧张可以每星期写一篇。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处理是关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家庭里,生活在校园里,这里发生的一切,只要触发了他们的心灵,都可以记下来,也许开始记得比较少,思考得也比较肤浅,但养成习惯再加上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如对优秀随笔进行课堂点评,把较好的随笔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生可在文后写上评语等,以后会慢慢把质量提高上去。



学生的课文阅读或多或少还是有的,如果仅仅是浮光掠影追求暂得的愉悦和享受,那么,过后就不会留下什么印象,看了也就是看了,写作时还是用不上。怎么办呢?要求他们不要读多,只求读精。学生受时间限制能淘到一篇文质兼美




值得借鉴的好文章不容易,教师可以帮他们选择一些美文,并督促他们看完之后写简短的随笔不求篇幅,只求质量,把自己最深刻的感受用最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在素材积累的同时也进行了文采或语言表现力的训练,可谓一箭双雕。



写自己周围的人、情、事,写书中人、情、事对自己的影响,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做一个多情善感的人,让他们生涩的笔滑润起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我们走进生活,用心体悟生活,养成练笔的习惯,还愁写作时没有汩汩清泉涌出吗?



作文教学任重道远,绝非一日之功,而素材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之基础。责任心的老师应该引导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我手记我见我手写我心,并同时加以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就可以巧妇为炊了。在这一过程中,对素材的处理是一项比积累更加需要方法和技巧工作,如果仅仅是掌握素材而不会运用,还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做到积薄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e1021a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