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论文

2023-02-06 19:27: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昆虫论文》,欢迎阅读!
昆虫,论文


浅析中国昆虫文化

昆虫是生物界中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一大类群。昆虫的个体虽然小,活动范围却很广泛,在植物上、在土壤中甚至在溪流池塘里都有昆虫的踪迹。

中国的食虫习俗

很早以前有人就注意到了昆虫的可食性及其文化意义。在我国古典书籍中记载着不少有关昆虫食品的内容。汉初的《尔雅》 有人们吃土蜂或木蜂(幼虫或蛹)的早期记录。《礼记》有秦汉以前帝王贵族宴会用蝉和蜂作佳肴的记载。公元877年刘恂著的《岭表录异》记载:交广溪洞间的酋长,向群众征收蚁卵,用盐腌制成酱,叫蚁子酱,用以招待官客和亲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共记载了食用和药用昆虫76种。"唐贞观元年夏蝗。民蒸蝗爆,去翅而食"记载于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中。《吴书》上"袁术在寿春,百姓饥饿,以桑棍、蝗虫为干饭"记载了将蝗虫充作粮食。

以昆虫作为食品菜肴,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有些还被列为御膳食品自古以来我国各地各族人民就有以不同种类昆虫作为食品的风俗习惯。我国各地作为食品的昆虫约有上百种,豆天蛾幼虫与蛹、樟蚕、茶蚕、家蚕、柞蚕、蝗虫、蝉、马蜂蜜蜂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被各地群众广泛食用。

云南基诺人喜食蚂蚁和屎克螂。湖南湘西一带喜欢吃炒、烤蜂巢。广东、广西多池塘等淡水水域,龙虱、田鳖等水生昆虫丰富易采,当地人们将龙虱、田鳖加工制成珍贵食品,并认为龙虱味道像火腿,田鳖味道似熟梨和香蕉。江苏、浙江一带是我国饲养桑蚕最发达的地区,蚕蛹极为丰富。当地人们除留下少量做种外,大量蚕蛹经蒸熟、腌制和爆炒,或制成蚕蛹酱食用。天津、北京两地,人们有喜吃油炸蝗虫的习惯;名曰"油炸蚂蚱"(注:当地称蝗虫为蚂蚱)。古代经常受蝗虫危害的蝗区人民,结合治蝗将捕到的蝗虫做为食品,经腌制、晒干或油炸后在集市上卖,名为"蝗米""旱虾"农村儿童捉来蝗虫后,将其埋进烧饭的灶膛,利用熄火后的余灰炙烤片刻后扒出,外焦里嫩,香酥味美。江西有些地区,也有吃烤蝉、油炸茶象甲幼虫和生食油箩子蜂的风俗习惯。

用昆虫粪便泡""给客人喝,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是四川、贵州一带的习俗。湖南通道、城步等地也喜喝虫茶。他们采收为害茶树的害虫粪便,经晒于或烘干后保存,取名"虫茶"。这些害虫取食的就是茶树叶,只是经过它们的消化系统,吸收了它们所需要的某些营养成分,排出的粪便仍然保留着茶叶的某些成分。据说这种"虫茶"是招待客人的珍贵饮料,并销往香港。还有以洗净消毒后的蝇蛆或人工培养的蝇蛆作为食物的。将蝇蛆洗净晒干磨粉,添加辅料,混合面粉制成贡糕,名曰"八珍糕"。或以肉类养蛆,使蛆体肥大,洗净后加调料油炒食用,俗称"炒肉芽"。福建武夷山地区人民,油炸蜂蛹,上撤椒盐,用来款待稀客。 当今,昆虫食品系列陆续问世,柞蚕蛹畅销于北方副食品市场"油炸金蝉罐头"厂已在山东建成。"山蚁壮骨液""蚂蚁酒""蚕蛾酒""三叶昆虫茶""蚂蚁""白蚁"等产品出现在食品市场。昆虫食品及食虫活动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类食品文化和生活之中。

中国昆虫文化知识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千差万别,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5000

多年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一格。

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因为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是人们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耐人寻味,常吟常新。因此,人们常将蜜蜂视为甜蜜和勤劳的化身,将蚕喻为无私的奉献者,并将两虫视为婚礼中的吉祥虫。如我国拉古族人有捕蜂制成蜂蜡烛的习俗,在举行婚礼时,一对新人一定要点燃两支蜂蜡烛,


喻示他们婚后生活充满光明、甜蜜与幸福。蜂蜡灯在拉古族人的婚礼中之所以不可缺少,说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对恋人因双方父母有矛盾而不同意他们的婚恋,无奈二人为情爱双双自杀而亡。后来二人坟上长出一棵七里香花树。不知为何两家长辈所养的蜜蜂都到这棵花树下来采蜜。双方家长吃了蜂蜜,又想念起亡故的儿女,悲悔莫及,不约而同来到这棵花树下握手言和了”。从此往后,晚辈们的婚恋不再受干涉了。人们把蜂蜡烛视为自由、明和美好的象征。我国的另一少数民族京族人在举行婚礼之日,要有一系列的“歌宴”来欢庆,据说其中最精彩的是“结义歌”,其中男女对唱段“我俩犹如蚕虫,共吃一张桑叶,一簇草吐丝”(男)“我俩犹如蜜蜂,一在窝内一在窝外(女)”„„,将象征婚姻的和和美美与甜甜蜜蜜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增加了婚礼的情趣与热闹。

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画家与作家也常以此为创作素材,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也难怪早在14d0多年前梁简文帝就有“复此从风蝶,双双花飞上;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咏蚊蝶》)的诗句。在民间和许多民族宗教、习俗中,常视死去的人之灵魂终将会化为蝴蝶。 我国古典名曲名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外的佳作,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表现的纯洁、坚贞,而又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曾令多少耳闻目睹过这一作品的人,在赞美与同情之中,更为二人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飞向美好爱情的自由王国而深深地祝福。 国外西方一些国家,人们在婚礼上有的用蝴蝶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蝴蝶的绚丽多彩和阿娜多姿常给喜庆之日增添了美好的瑕想和欢乐的气氛,是将神话、宗教民族与欢庆融为一体的集中体现。

艺术领域显然要晚于与人类物质生活的联系,但也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已发现蝉纹,有的与实物十分相像,是写实的手法;有的则加以变形,形成蝉形的几何图纹。这些蝉纹的作用是装饰,艺术化的,并没有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蝉形玉器也很多,作为饰物佩戴,甚至作为帝王的殉葬物,可见它是一种有较高身份的艺术品。后来汉代宫中以玉蝉作为冠饰,成为高官显贵的标志。从魏晋开始,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逐渐形成虫草一派,专门表现世间万千草虫的优美形象,寄托人们对自然情趣的追寻和对美的探索。于诗词歌赋中的昆虫题材,不但出现的很早,而且数量极多,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海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另外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领域,如陶瓷、雕塑、漆器、剪纸等艺术中也广泛存在昆虫题材。 在丰富多彩的古代民俗活动中,斗蟋蟀和畜养鸣虫是两项极有趣味和吸引力的活动。对来说,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民俗传统的形成,斗蟋蟀和鸣虫畜养要晚一些。虽然《诗经》中已有对蟋蟀和其他小昆虫的描述,尤其对他们的鸣叫声描绘得十分生动,但这时还没有将听其鸣叫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娱乐活动来进行,当然也没有出现斗蟋蟀的游戏。尽管如此,这两种民俗活动也已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而且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甚至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小虫微物,它究竟有什么魔力吸引得古往今来万万千千的人如醉如痴呢?我觉得这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要言之,这种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独树一格的民俗活动,也许更能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理的一个侧面:崇尚自然,自得其乐,在对大自然的追寻中实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上的愉悦。事实上,以草木虫鱼作为诗歌、绘画以其他艺术的题材,无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庄思想又是有密切联系的。

中国古代虫文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虫文化的现象已经早就消失了。例如因为古代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低下而产生的“虫崇拜”思想,《诗经》中“螽斯羽洗洗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这分明是原始生殖崇拜的反应,现代社会的人们当然不会再有这种观念了;而“贪酷致蝗”思想,以其他因虫而产生的吉凶善恶观念,也大多不存在了。原因很清楚,产生这些思想观念的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d8270a2b0717fd5360cdc8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