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游子静夜思——李白《静夜思》赏析

2022-04-26 02:18: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天涯游子静夜思——李白《静夜思》赏析》,欢迎阅读!
游子,李白,赏析,天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的是,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其诗以抒情为主,风格俊逸豪放,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全唐诗》存诗二十五卷。

望月思乡,是天下游子的情结;咏月抒怀,是千古文人的嗜好。在不胜枚举的同类诗作中,诗仙李白的这首诗恐怕要算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了,“凡有井水处,即能咏此诗”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浅近如儿歌的一首小诗,何以竟有如此魅力?赏读之后,或许就能体会其妙处了——

“夜已深,淡淡的月光透过窗棂;地上,就像是铺了一层清冷的秋霜。抬头凝望明月,不禁想起故乡;今夜,也应该是明月朗照的情形吧!低头叹息,何时才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诗人首句交代时间地点:“床”,一说是指井栏、井台,一说是指窗,一说是指胡床(小马扎),一说是指本义,即坐卧的器具;余从本义之说。在异乡的深夜,主人公在床上辗转难眠,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床前的地上。这是人所共知的场景,离家在外,旅途辛苦,夜里本来想好好睡一觉,但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发现眼前一亮,原来,是月光照了进来。朦胧之中,见月色清明,自然逗出无限乡思,于是才出门望月。不愿思乡而乡思不期而至,更能表现出思乡之情的缠绵难尽。如果“床”取他义,那么人就一定在室外,虽然也能体现“思乡不眠”的意思,但终归显得做作而不合常理,而且这月光也是一开始就有的,何来见而生“疑”?

次句写见月时的感受:一个“疑”字,表面上是暗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秋霜,“疑”却又是主人公当时内心的活动,“怀疑”“疑虑”“犹疑不定”,不都是一个远行是游子固有的心理么?这个字也巧妙地交代了主人公夜深人静之时无法安眠而知“床前明月光”的原因,又呼应了后面的“思故乡”。一个“霜”字,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样子,而且还蕴含“凄凉”“冷寂”的游子心绪,思乡之苦随一“霜”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令人自觉生出一种悲凉的况味来。

第三句写动作:抬头望着天上的这一轮明月,它和在故乡时见到的一样,还是那么明亮、静美。然而,此时自己已远在他乡,月同地不同,月同人不同。故乡今夜,在同样的月辉下,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举”和“望”,是步出户外赏月的动作,更是对无尽思绪的排遣。“一片乡心托明月”的思乡之情,全在一“举”一“望”中矣。




结句写神态:“低头”,描画出主人公完全处于沉思之中的情形;“思”,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看似诗人信手拈来、自然而然一个举止神态,传达的却是令人回味不尽的乡思意蕴。

全诗没有一点修饰的痕迹,平平淡淡的语言娓娓道来,自然而又深刻地写尽了天下游子的思乡之情, “天然去雕饰”“平淡蕴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难怪明代胡应麟赞叹曰:“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是千古传诵,历久弥新的思乡经典!

不难看出,这首诗妙在字浅意明而又含蕴不尽,凝炼传神而又自然清新。有沧桑的人,从中感出“月是故乡明”的游子意;没经历的人,从中觉出夜不安枕的思乡情;就连牙牙学语的孩童,也能从“光、霜、乡”的韵脚中诵出古老汉语的那份悠扬和惆怅„„

余试以诗解之曰:

太白静夜思,乡愁妇孺知。 床前义无尽,疑是骚客师。

(李白用“疑”字来表现对月光的特殊感受,这是写诗作文的人应该师法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d4e0518c1c708a1284a44f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