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欢迎阅读!
一。传播学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别。
答:1 、研究内容不同: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的问题,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
2 、研究方法不同:经验学派更关注事实判断,强调从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得到实证结论;而批判学派更关注价值判断,带有思辩特征。
3 、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不同:经验学派对现状持肯定性的立场,而批判学派对现状持否定性的立场。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受众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来接触或曰“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具体来说,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的根源。根据媒介印象选择媒介,开始接触行为;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未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据此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1、“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纽曼于1974年提出的。该理论以人的从众心理为依据,由于人们害怕处于孤立状态,当自己意见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左时,便不敢把自己的观点公开。因此,多数人支持的意见便更占优势,影响更加强大,其意见就被逐步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2、“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媒介具有强大的舆论力量,媒介意见往往作为社会的强势意见出现,当大众传播媒介提出并支持某种观点时,具有从众心理的公众会按照媒介的意见来调整自己的观点。
3、评价:该理论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入手,突出了大众传播在构造意见环境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为大众传播的强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四、请简要介绍“议程设置”理论。
答:1、1972年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其文章《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其核心思想在于,大众传播媒介不能决定公众怎么想,但能决定公众想什么: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受众就越关心什么。即媒介选择集中的报道对象,以此来制造社会的中心议程并左右社会舆论的形成。
2、评价:它揭示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有力影响,凸显了大众媒介引导公众的关注点的功能,对效果研究摆脱“有限效果论”起了主要作用。 五、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米尔顿、米尔、潘恩、杰佛逊等人。自由主义理论基于弥尔顿、洛克、米尔和启蒙运动,还应包括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
美国学者席伯特提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其基本假设是:
(1)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
(2)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市场”上自由竞争
(3)人的意见不可能是相同的,在承认他人权利的前提下,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 (4)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其基本主张有:
(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2)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3)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4)坚决反对对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无拘无束”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
自由主义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其主要原则有: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特别的许可
(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限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自由主义理论曾长期在西方新闻传播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社会责任论”兴起后,自由主义理论的最根本的原则在西方也未被动摇。但是,自由主义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它最初设想的社会理想。 2、社会责任理论
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社会责任论的理论框架可概括为如下要点:
(1)新闻自由的概念。社会责任论拓展了原有的概念。社会责任论提出,新闻自由包含两层意思,即新闻界有“不受„„控制/约束的自由”和“做„„的自由”,即所谓“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2)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所应做的不能仅仅只是允许新闻业自由、而将该项自由权利的行使听其自然而已。政府还应积极促进传媒为大众和社会的利益服务。
(3)人的理性。社会责任论认为,人由于思想上的懒惰,会厌倦运用理性,从而会陷于无所用心的盲从状态。而“如果一个人要保持自由,他就必须依靠理性来生活,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他所见、所闻、所感受的东西。”因此,新闻界有责任倡导道德,捍卫社会道德,激励公民运用理性。
(4)关于观点的自我纠正法则。出于对人的理性的怀疑,社会责任论对观点的自我纠正过程的功效,持怀疑态度。“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公众通信工具而执行一定的基本功能。”
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个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的大前提,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任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共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5)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
(6)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
六.1.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系统论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系统论,即整体决不等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方法论上。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了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2.施拉姆—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最大的成就是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最终创立传播学;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主要有《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新媒介》《传播学手册》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先后创建四个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还周游世界推广美国的传播学
3.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1)优点与优势: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2)缺点与不足: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七.梅尔文对受众理论所做的总结 1975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他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对受众理论作了一个总结,把它们分
为四种类型。
1、受众的个人差异论
个人差异论的理论基础是“刺激-反应”论,它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度出发来来对受众加以研究的。这一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都不尽相同,他们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因此,具体到大众传播学,其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各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个人差异论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选择性和注意性理解。 2、受众的社会分类论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可以根据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以及经济收入等人口学意义上的相似而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些因人口学因素相同或相似而结成的群体,又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心理结构,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因此,统一群体中的成员在传媒的选择、内容的接触甚至对信息的反应上都会有很多统一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把受众分成不同的群体来加以研究。
社会分类论不囿于个体差异而强调群体内部的统一性,同时又注意到了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其优于个人差异论的地方。个人差异论注重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差异;而社会分类论则看到了社会群体的特征差异。可以说,社会分类论是对个人差异论的修正与改进。 3、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是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和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受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经常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关系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
群体压力理论是一种与社会关系论相关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群体压力能够影响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受。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加入与己意见一致的团体,团体对这些意见的认同会加强个人关于此意见的信心。媒介的信息一旦不合团体的利益和规范时,便会受到团体的抵制。在这种情况下,团体成员往往会对这一媒介产生怀疑,固守并加强对原有信念的坚持。这时,媒介的力量被削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传播媒介要想改变人们固有的意见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它与这些人所处群体的意见一致。 4、受众的文化规范论
文化规范论与前三种理论有所不同。前三种理论是以受众为出发点来探讨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而文化规范论则以传播媒介为出发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会促使接收对象发生种种变化。
受众的文化规范论认为,受传者能够从媒介内容中学到新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加强或改变原有看法。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媒介不一定能直接改变受众,但由于受众是在社会文化之中生活的,因此,大众传播可以先改变社会文化,从而间接地实现对受众的改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d3bcb010740be1e650e9a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