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第三章社会

2023-01-07 09:20: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概论 第三章社会》,欢迎阅读!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
第三章 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一)社会的涵义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体。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人是特殊的自然,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的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了自然状态,是特殊的自然。主要表现是:①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②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制度控制。②人的生活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西方学者在回答个人与社会何者是真实的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即社会唯名论(个人才是真实,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和社会唯实论(社会才是真实,代表人物涂尔干)。

1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2社会唯实论:也称为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相反,它是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

(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个方面:1)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因而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所谓劳动,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活动。劳动是社会向自然吸取物资料、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唯一的一种途径。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条件,劳动是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 (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正是人的这种需要,构成了人们行为的动力,是人的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人的行为动力不是直接来源于生理需求和本能,而是来源于需要的活动。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生产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时认为,人的需要是相对的、有层次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把人们的需要分为三种:对生存资料的需要、对享受资料的需要和对发展资料的需要。 (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作为一种特殊的关系形态,它的存在、发展和更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的、合乎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社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1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2)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之所在。(3)马克思主义社会关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4)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个人与社会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 (一)角色人格体系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现实生活中,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发生关系,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结合点,是社会网络最小的纽结。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格化的社会规定,而角色扮演是人格化的。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种要素,它给角色以个性活力。角色脱离人格便是没有生命力的抽象概念,人格脱离角色便成为没有名目的个人精神。 (二)价值规范体系

价值标准是人格的三要素之一,包含在角色人格体系之中。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是角色人格体系的核心要素。价值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因人而异,是特殊的和无形的内在要素,需要转化为规范才能发挥作用。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 (三)权力制度体系

为了角色行为的有序性,人们设置了权力。权力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中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他人贯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权力设置和维持秩序的功能是通过制度实现的。 (四)行为交换体系

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或群体建立关系网络的内在依据,是为了满足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人的行为是需求满足的角色表现。人的行为如何满足需求呢?行为通过交换才能满足需求。交换式经济学家的术语,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将人的一切关系都视为交换关系进行了分析。交换与分工相连,分工与权力相关。交换、分工与权力编织着一个不断增长并贯穿整个社会过程的网络 二、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系是伴随着生命的出现而产生的。就个人而言,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先天的关系,包括出世前就由父母准备好的一切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其次是后天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社会行为逐步建立的关系。 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定生产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社会关系体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有:

1)初级社会关系(家庭、邻里和亲属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人们在初级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等)。

2)结合关系和对立关系(以外在的关联形式为标准,根据肯定或否定的状态)。结合关系可以分为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制关系;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反感关系、竞争关系、斗争关系和敌对关系。

3)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后)和业缘关系。

3、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建设;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三、什么是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观: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的基础相互联系而存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d2b13f9f90f76c660371a0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