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一)

2022-04-01 15:21: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一)》,欢迎阅读!
社会学,自觉,理论
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摘要:理论社会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一些社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理论应用,社会学简单地归结为经验科学,社会调查研究中不自觉地放弃对理论的追求、关怀和探索。社会研究者必须坚持理论自觉,在此基础上使社会学形成一门不断批判自身、不断反思自身、不断创新的科学

:;;;Abstract:Theoryisveryimportantfortheresearchofsociology.Butsomesociolo2gyresearchpayslessattentiontotheoryandsimplytreatssociologyasanempiricalsci2ence.Theresearcherssubconsciouslygiveuppursuingtheory,caringfortheory,orex2ploringtheory.Sociologyresearchersmustinsistonconsciousattentiontotheory,andconstructsociologyasascienceofself-criticizing,self-reflectingandcontinuouslyin2novating.

Keywords:sociology;theorypremise;theoryconsciousness;reflexivesociology理论社会研究的重要性

在谈理论社会学的重要性之前,我们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理论以及什么是社会理论理论常常挂在我们嘴边,任何一门学科在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时首先明确的都是要建构学科理论社会学也不例外,从孔德开始的社会学家,都在围绕建构社会理论开展学理思考和实研究。尤其是孔德、斯宾塞之后的社会学大师迪尔凯姆把社会学引入了学校教育,成为大学里的课程,相应地进行了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那么,理论是什么呢?从我们直观的第一印象来理解,理论似乎可以和抽象思辨概化等词语相对应。这些词语只是说明了理论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并不能概括理论所具有的真正内涵。

按照哲学的观点看,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助于指导我们去观世界”,并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世界图景理论具有三种特质:一是历史的兼容性,强调理论是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提炼和升华;二是时代的容涵性,强调理论思想中的时代”,理论来源于现实;三是巨大的逻辑展开性,强调理论具有一种逻辑之美1]。英克尔斯曾谈到社会研究的三条途径,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经验的途径(当下的社会学家说了些什么)和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的是什么)。无论是哲学理论特质的概括还是英克尔斯对社会研究途径的概括,都强调了历史、当下和逻辑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说明了建构社会理论成的过程,历史代表了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的重要性,当下代表了面向现实、思考现实的重要,逻辑强调了理性思辨的重要性。 按照历史当下和逻辑三方面来建构的理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JefferyC.Alexander)理论的定义是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①;结构功能主义除帕森斯之外的另一个大师级人物默顿(RobertK.Merton)指出社会理论是逻辑上相关联并能推导出实验一致性的一组命题”2];科技哲学家罗纳德(Rich2ardRudner)曾经把理论定义为:“一套系统地相互联系的、包括一些类似规律的概化的可以进行经验检验的陈述”②;社会学家纽曼(W.LawrenceNeuman)也给出了对社会理论的定义:“社会理论是将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浓缩和组织起来的由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所构成的体系。理论是思考社会世界的简单方法。人们经常创立关于世界是怎样运作的新理论”3]。风笑天从社会调查究的角度指出,“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4]。从以上对理论的定义中,我们看到了理论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概念以及由概念组成的命题,理论的特点是可以用经验事实来验证。我们也看到了理论形成的两种过程,一种是理论建构,另一种是理论检验。对照华莱士的科学”,以归纳法为特征的理论建构过程是科学的左半圆,其过程是:观察(具体的个别的资料)→经验概括(共性归)→理论;而以演绎法为特征的理论检验过程是科学的右半圆,其过程是:理论提出假观察经验概括假设检验证实或证伪假设理论在这两种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理论


建构的过程在以田野调查为特征的实地研究中使用较多,理论检验则在社会统计调查中使用较多。社会理论是直面经验事实的,这是社会学这门脱胎于哲学学科区别于哲学的关键所在。

以上我们界定了什么是理论理论的形成过程,那么理论社会研究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知道,构成理论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概念,所以理论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套概念系统,在专学习的意义上我们把它称作专业术语研究某一社会现象的时候,社会学的专业术语自然会引导社会学的研究人员用社会学概念来展开分析。这就是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理论助于把研究者引入社会学的视野中来,也就是有助于形成社会学的特定的研究视角和概念框架。

第二,社会理论社会研究提供了身份的标识,也就是说,是否具有社会理论前提是该研究是不是社会研究的标志。很多学者都在强调社会研究理论前提的重要性。社会调查如果放弃了理论前提,这样的调查就只能停留在日常观察的水平上,和民意测验、市场查没有任何分别,从而陷入通俗化的境地。

第三,过往的理论会启发研究者去思考,构成研究者思想的火花。研究者在研究某一社会现象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启发。过往的理论社会现实撞击出了研究者思想的火花。

第四,理论可以提供研究的解释。理论除了把研究者引入了社会学的视野中并指导其研究方向,还为研究提供了解释的视角。笔者在2004年对滇东农村的过密化③”现象进行了研究,关注滇东农村呈现出和人口大量外流的主流人口流动形式不同的人口流动现状,过密化在相关社会理论启发,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解释。一是从推拉理论引出的第三股力量———乡土性和乡村传统为特征的吸附力规范着农民的行为方式。传统推拉理论对滇东人口流动形式缺乏解释力,因为从当地人地关系紧张、生活水平低下的现状来看,如果依据推拉理论来进行解释的话,宏图村的人口流动应该和中国其他农村一样极富活力,这样才合乎逻辑。所以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论证,宏图村的人口流动状况之所以和主流的人口流动状况不同,“推力拉力形成的合力显然被另外一股力量所中和。这股力量显然要大于至少是等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所必需的推力拉力形成的合力。这股力量正是以乡土性和乡村传统为特征的一股强大吸附力。二是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认为过密化农民的生存理性选择。像宏图村一样的传统农村,农民在考虑是选择在家种地还是外出打工,他们遵循的并不是经济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遵循安全第一,风险最小”(代价最小)。而实际上,无论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还是代价最小化”,这其中包含着农民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基于生活压力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被称为生存理性选择三是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分析,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农民大量外流意味着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的形成,先前外出的农民工以个体或集合体为单位形成一个又一个网络接点,为后来想出去务工的农民提供了信息的支持。宏图村外出打工的很少,社会支持网还未形成,或者说,只是处于雏形阶段,接点太少使个人获得信息的关系支持只是简单的直线型的,还未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状。社会支持网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农民流动速度过慢甚至是停滞5]

总之,就像哲学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观世界的世界观一样,社会理论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社会学观”,用这种社会学观社会”,形成关于这个社会社会图景 社会研究理论前提的缺失

理论社会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很多社会研究者往往不重理论应用,社会学简单地归结为经验科学,以为只要进行经验观察和描述事实就是开展社会研究,在一些研究中排斥理论思考和忽视理论概括。郑杭生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经验或狭隘实证性的社会学理解,这种社会学被限定在强调科学精神和经验原则的英美实证社会学的范围之内。造成中国社会学现象的现状是:课题立项多,理论成果少;经验事实描述多,深入


分析少;热点问题多,学术积累少6]

社会调查领域,理论的忽视更为明显,由于社会调查要直面经验社会事实,似乎对看到的经验事实进行描述就是社会调查的全部,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东西。刘少杰考察了19881998年在《社会研究》上发表的131社会调查报告,有明确理论前提讨论的社会调查报告29%,没有理论前提讨论的社会调查报告56%,这种明显的差别,揭示了大陆社会调查理论前提的忽视程度。刘少杰进一步指出,从这些社会调查报告来看,有无理论前提讨论所显示的水平高低差别很大。具有明确理论前提讨论的调查报告,不仅主题鲜明、概念明确、指标具体、讨论逻辑清晰,而且所得结论也达到较高的理论概括程度,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相反,那些没有理论前提讨论的调查报告,无非是些直观的、简单的现象描述,其意义至多不过是为他人开展社会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些粗浅的材料。这样的研究往往流于表面,触及不到深层的社会问题。最后他指出,社会研究11年发表的社会调查报告反映了中国社会调查的最高水平和存在状况7]。应该说,像刘少杰描述的这些情况,在中社会学界还是相当普遍的。中国的社会研究者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时候秉承了实证社会学经验性的特点,而忽略了实证社会学也有理论前提的需求。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研究科学贫困的问题,即中国的很多学者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在功利性的科研评价机制面前,很多研究人员为了使科研数量达到相关要求,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这些文章大多都是简单拼凑而成的。为了满足研究人员职称评定的需求,大量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甚至出现了山寨期刊,因为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是需要缴纳版面费的。很多刊物不管文章如何只要交钱就给发,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声誉”,也是对人类探求科学精神的亵渎。论文剽窃现象也屡见不鲜。文军曾借用布迪厄场域的观点,指出中国社会学学术场域中存在失范现象”,只要是在报刊上发表了某种谈论社会问题的人,似乎都成了社会学家,而官方和业界的一些认识也纷纷谋求一个学者的头衔。因而,社会学的学术场域内,同样也是假冒伪劣8]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社会理论前提缺失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简单的社会现象统计报告的撰写,科学贫困”,也有社会学学术场域的失范现象。这些因素成为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障碍。

社会学如何理论自觉?

社会研究理论前提的缺失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研究者缺乏必要的理论自觉造成的。理论自觉,是指社会学实践认识的一种正确态度以及社会学者自我反思理论品质9]。实际上包括了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反思理论选择和理论建构不同层次的自觉。

首先是理论学习的自觉,要自觉地学习过往社会学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弄清楚原作者说了些什么,即所谓的原谓”⑤,这也是我们强调的要面向文本,多看书。对已有社会学文本的学习我们社会学入门的第一步。

其次是理论研究的自觉,毕竟原作者所说的只是他思想语言的表达,如果是看翻译的著,又经过了别人语言的二次表达。所以我们了解了原作者所说的之后,还要分析原作者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意谓”)原作者可能说了些什么”(“蕴谓”)以及原作者本来应该说什”(“当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d1bc78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