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人类学

2022-04-08 06:26: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影像人类学》,欢迎阅读!
人类学,影像
从《北方的那努克》浅谈对影像人类学的了解

在本学期学习《影像人类学》课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什么是影像人类学,也通过课上许多生动的图像和纪录片片段具体的了解了影像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及部分代表人物,其中就包括被认为世界纪录片的先驱——弗拉哈迪。老师曾带领我们观看了《北方的那努克》节选片段,影片中爱斯基摩人搭建冰屋的情节十分生动有趣。在课后,我又再次完整的看了一遍《北方的纳努克》,以下是我观后的感受和通过《北方的那努克》对弗拉哈迪以及影像人类学的一点了解。

《北方的那努克》是罗伯特·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那努克一家一起生活,他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影片在结构上重要分为三大段落:天暖时期,人们补修原始的工具;寒冷天气中人们面临的艰辛生活以及大风雪。影片中以爱斯基摩人那努克一家坐船来到内陆的贸易站为开始,他们用自己打到的兽皮从这里的商人那里换取一些货物。在这一部分中弗拉哈迪充分表现了那努克所日常生活的环境与当时城市大背影间的强烈对比,其中那努克弄不明白留声机是怎么回事,用牙齿直咬唱片。之后,弗拉哈迪用胶片记录下了那努克所居住的具体环境,包括他们如何获取食物、修盖冰屋以及生活中细微的习惯。影片的主干部分都是与寻找食物有关,大如猎海象、海豹,小如钓鱼、捕兔。弗拉哈迪仿照好莱坞故事电影高潮的设计,别致地安排高潮点和兴趣点,使《北方的纳努克》避免了拖沓冗长的“照相式”纪录,令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有所发现”的喜悦。

《北方的纳努克》打动观众在于人在残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伟大主题。这是弗拉哈迪一向乐于表现的,这个主题是通过纳努克这个理想化的人物体现出来的。在表现内容上,弗拉哈迪不仅仅拍摄生活中的一些优美景象或人们的服饰、舞蹈、各种仪式等,更是让摄影机参与了那努克一家的全部生活过程:吃饭、狩猎、捕鱼、建造冰屋等活动,充分表现了他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所蕴藏的强大的生命力。片中最著名的一个场景是那努克狩猎海豹的过程,导演用长镜头将主人公与海豹进行殊死搏斗的真实情景连续不断的拍了下来,让那努克与海豹同时出现在画框之内,使银幕时间与现实时间几乎完全等同,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也生动的展现了那努克的英勇和不断与自然对抗搏斗时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虽然《北方的那努克》有过“摆拍”是否适当的争论,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


起点。其作者弗拉哈迪被公认是美国早期的电影创作者中一位对世界电影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他被公认为是世界纪录电影的先驱。他并不是第一个拍摄爱斯基摩人的导演,但是以往大白人种族主义者在拍摄边缘民族时,往往以倨傲的目光俯瞰殖民地的奇风异俗和美妙风光,持有一种猎奇和把玩的心态,弗拉哈迪却在其中注入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关怀,《北方的纳努克》体现了他浓厚的“边缘文化情结”,因此萨杜尔称弗拉哈迪是“电影方面的卢梭。”弗拉哈迪在拍摄过程中不是机械的记录生活,而是运用电影手段是生活达到艺术的再现,它的影片始终表现大自然,流露着返璞归真的思想,他在技巧上不追求人工的雕琢,只希望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的享受。弗拉哈迪就像一个带着摄影机的“行吟诗人”,在边缘民族区域流连忘返,为古老文化的行将消逝深深叹息。正是由于这种理解与崇敬的态度,使《北方的纳努克》远远地超越了过去和后来所有以猎奇或审视的态度拍成的同类影片。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通过那努克一家的生活从各个方面完整的了解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况,他们的文化饮食、服饰等种种方面,我们都可以通过这77分钟的动态影像进行认知,这一改以往社会学家通过他人文字描述既不能全面直观地了解其他民族,只能够通过幻想来自行推断,又能够将大段或夸大或贬低的文字省去,直接用眼睛看到真实的民族生活,建立其他社会学家的第一感觉与认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影像人类学的最基本意义。

影视人类学的英文名称是"Visual Anthropology"此术语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85年,当时的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埃森·巴列克西教授AsenBalikci将这个术语介绍到中国来,1988年,于晓刚等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这一术语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刊物上。影视人类学的定义是: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影视人类学的载体通常为照片、电影胶片、录像磁带、数字照相(录像)机-电脑构成的多媒体表现系统。其基本学术信念是:基于田野、分享合作、富于反思、影像赋权。在人类学的教学研究中,照片的拍摄、分析和民族志电影或录像以及多媒体的制作和使用最为常见。影视人类学的作品一般称为人类学片。类学片的定义为:“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形象化表述。

2

1



12

庄孔韶《文化与性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3 张江华、李德君等编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5




文字文本是由一系列的书面符号组成,文本与影像作品的区别在于文本通过概念等抽象性描述和概括来陈述,而影像则是对现场直接形象的表现。在照相机出现以及19世纪末活动影像——电影制作的发明之后,人类学除了采用文字与书写符号撰写民族志和论文,也开始采用影像和影视的表达形式。然而,文字作品为主流的人类学学术界,影视作品一直处于辅助性的边缘位置,这显然和重文字轻图像的人类学传统相关,但人类学家发现,有别于文字撰写,影视方法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可以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而且,影视表现可以方便地实现人类学者——读者(观众)——当地人三者之间的直接交流,特别是把人类学思想反馈给那些异文化或没有书写符号的当地人。这使得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具有相通性,即人类学影视作品和文本民族志一样,它们都是对某种真实状态的陈述。像不必模仿文字文本书写也不可以直接套用到影视表达上。并且因文字撰写和影视表现二者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决定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所以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通常会同时运用这两种方式进行民族志研究

最近,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网上再次掀起了一轮美食热,不得不承认,《舌尖上的中国》是少见的能够引起如此收视奇迹的纪录片,它甚至被文化界认为是“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在刚刚播出的第二季第二集中,从菜籽油的制作开始,陕西挂面、蕨根糍粑、苏式糕点、扬州烫干丝、汕头蚝烙、扣三丝、脱骨鱼轮番上场,从介绍美食的制作到介绍做美食的人,故事衔接紧凑,人物性格凸显,其拍摄地域跨度之广在介绍故事的同时一夜展现了中国广大疆土上的不同风光。《舌尖上的中国》所拍摄的食物有着健康、真实、平民、具有传承意义等特征,在展示食材之美的过程中没有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着重讲的都是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重在“有意思”上,处处有情,让人们深刻感悟到其故事后面宝贵的中华文化基因。

《舌尖上的中国》在记录中华传统美食的同时,也彰显了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统的人文情怀,其中深远的意义才是纪录片拍摄的宗旨所在。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早期《北方的那努克》还是近代《舌尖上的中国》,诸多大家不断促进影像人类学向前发展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或以拍摄影片记录历史其影像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景和其人民在这背景下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是一个民族性格的产生根源。这也许才是诸多影像人类学作品带给我们震撼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d0990fb011ca300a6c390c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