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弱势教师群体分析》,欢迎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弱势教师群体分析
摘要:中小学弱势教师群体的文化资本、经济收入都处于不利地位,他们缺乏发展的机会,易于形成心理上的弱势。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师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要求,应从制度上和发展机会上对他们进行帮扶。
关键词:弱势教师群体;弱势的表现;帮扶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师聘任制的落实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校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长久以来的“铁饭碗”的观念被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冲击。在一些中小学,有些教师由于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差、不善交际等原因,在教育改革中处于弱势地位,学校的各种奖励、晋级等都与之无缘,他们处于组织和学校生活的边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抵触情绪,甚至心理出现扭曲。在当今社会日益重视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学校管理者要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就必须对这个“弱势群体”倾注更多的关心。
一、弱势教师群体的界定
在当代社会,有些人将教师整体列入了弱势行列,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师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在这个群体里,部分教师依然或者正逐渐落入弱势人群也是不争的事实。
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主要指在社会上不仅收入低,而且由于种种不利条件的限制,其发展也处于不利地位的某些人群。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生活质量、权利享受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相对缺失。在学校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师同样也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对弱势教师群体的研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其弱势的相对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从哲学意义上界定出来的具有可比性的两个具有强弱之分的群体,出现在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生存利益或冲突的实际意义下,才能产生具有研究意义的弱势群体”[1]。因此,相对于领导型的教师,普通教师就处于弱势;相对于城镇教师,农村教师就处于弱势;相对于男性教师,在许多方面女性教师就处于弱势;等等。二是其弱势的动态性。随着条件的变化,以前的强势教师群体可能会转化为弱势教师群体,而弱势教师群体则可能会变为强势教师群体。如,在新课改过程中,许多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老教师由于不适应新课改而处于弱势。因此,本文中所说的弱势教师群体是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或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在学校处于不利地位的部分中小学教师。这些教师,他们的弱势主要表现在因自己的学历低和能力差而带来的不适应、贡献小、竞争能力差、教学水平不高、经济收入处于不利地位并且自身也无力改变这种状况等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的弱势主要是在教育改革中产生的,而不单纯是由个人因素造成的。
二、中小学弱势教师群体的社会学分析
吴康宁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着分层现象。他所谓的分层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成员尤其是扮演着同类角色的成员在事实上有一种类似于等级的差异。这种分层有时是潜在的,有时是显在的,但都是非制度化的。他们还把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实际地位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受优待的教师,第二个层次是受礼遇的教师,第三个层次是受冷遇的教师”[2]273。“受冷遇的教师”就是学校中的弱势教师群体。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些教师的弱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资本处于不利地位
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通过对资本范畴的进一步研究,第一次较完整地阐述了文化资本的基本概念,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文化资本的理论。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并通过教育证书的形式予以制度化。文化资本具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以个人的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为特征的具体状态,表现为个人经后天培养而内化了的修养和学识;二是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的客观状态,如图片、书籍、词典、工具等等;三是体制化状态,如教育文凭就完全是以文化资本的形式被权威机构所授予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因此,文化资本相应地也就可被分为个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严重不足是教师在学校中处于弱势的主要原因。
首先,弱势教师的具体形态文化资本不足。教师身上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表现出来。但是,受知识水平、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弱势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等都比不上比较优秀的教师。而学校是以成就为中心的组织,所以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发展状况等就成为评价教师能力的主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教师的能力差,当然在学校就不受领导的重视,他们在学校的地位当然也就会低。
其次,弱势教师群体的教育文凭的状况也处于劣势。“教育文凭是权威机构颁发的,它是一种符号,标志着一个人学习了某些知识,完成了某些训练,也被社会认可为个人工作能力的证明。学历成了人们步入社会的必备的身份证、通行证……教育者受教育年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尺度,并以文凭作为录用依据和工资标准”[3]。文凭不仅是对个人资历的认证,也是个人将其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条件。在我国的中小学里,部分老教师由于没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虽有教学经验,但却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对现代教育理念认识不足,所以在教育改革中就感到力不从心;部分教师的文凭是通过函授或自考等学历补偿方式获得的,而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所以这部分教师实际的教学和教研能力都不高,在学校的职称评定中也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成为了学校中的弱势教师。
2
经济收入处于不利地位
在马克思·韦伯看来,经济要素是考察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学校毕竟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主要场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儿童,服务社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乃至家庭的生活需要……既然如此,教师与学校之间便存在着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自然也会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以增加或发工资、津贴、奖金及各种奖品等物质手段来显示组织的威力等”[2]252~253。奖励制度也是形成教师间收入差别的因素之一。弱势教师能力较差,所以学校一般把他们安排到较差的班级任教,这样的班级往往更不易出成绩,而教师的报酬(主要是奖金)与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这些教师除了基本工资外很难获得其他方面的奖励。而其他教师,由于学生基础较好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较强,所以所教科目就比较容易考出好成绩,就会因在中招或高考中贡献突出而获得数量可观的奖金。另外,学校中职称也是与工资的多少挂钩的,不同职称会使教师间产生收入上的差距。一些教师由于人缘不好,教学成绩不突出,缺少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时,同事也不会投他们的票,学校领导也不会举荐他们,因而他们在学校职称评定方面处于劣势。而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会因突出的教学成绩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而受到学校领导的青睐,也受到其他教师的认可甚至羡慕,因而在職称评定上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学校的激励机制也造成了学校内部教师经济收入上的差距,弱势教师在这当中显然也处于不利地位。同时,随着校外教育的兴起,能力较强的教师兼职的机会也较多,获取的经济收入就更丰厚,而能力较弱的教师缺乏这样的机会,当然也不可能有这方面的收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c749c9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