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翰林学士为何清贫?》,欢迎阅读!
翰林学士地位清贵,但经济状况普遍较差,清代甚至有“穷翰林”的说法。翰林学士的收入,主要是俸禄、润笔费、皇帝赏赐,清代翰林还有一笔放差收入。虽然看似财源众多,但在俸禄低、赏赐有限、放差少的情况下,翰林学士一般都属清贫之士。 俸禄
翰林学士虽然地位尊贵,但俸禄比较低。宋真宗朝的翰林学士杨亿,俸禄为七品官的标准,因为俸禄微薄,经济贫困,他上表请求辞去翰林之职。他在上表中说:“虚忝甘泉之从臣,终作莫敖之馁鬼。从者之病莫兴,方朔之饥欲死。”杨亿自称任职翰林学士后饥饿欲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是宋代翰林学士日常待遇低下的写照。同朝另一位翰林学士李宗谔,家境贫寒,俸禄又低,没钱办婚事,只能靠宰相王旦接济。明代奉行“薄俸制”,官员俸禄普遍较低,翰林学士也不例外,正五品的翰林学士,一个月俸禄为米十六石。清代翰林学士的经济状况也很差,所以时人有“穷翰林”的说法。曾国藩担任翰林院检讨,收入低,开销大,常年入不敷出。他是七品京官,一年俸禄四十五两银子,按照惯例给双份工资,就是九十两银子,这点收入完全支撑不了他在京城的日常开支,常常要借钱度日。 润笔费
润笔,是文人靠写文章收到的酬金,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稿费。唐代润笔之风盛行,著名文学家韩愈,靠给亡故者写墓志,收入颇丰。宋代翰林学士起草诏书后,收取润笔费已经成为惯例。《梦溪笔谈》记载: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和知制诰草拟任命官员的诏书,从给谏、待制官以上,都要送润笔的钱物。宋太宗时,规定了润笔的钱额,并下诏明文刻上石碑,立在舍人院中。每次任命官员,就发文督促润笔费,从院官往下到胥吏马夫都可分享。宋代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寇准拜相制》:“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寇准非常高兴,夸赞道:“正得我胸中事”,额外赠送杨亿白金一百两。当然,也有翰林学士爱惜羽毛,拒收润笔。宋初翰林王禹偁,曾经给李继迁起草任命书,李继迁送给他的润笔费是日常惯例的好几倍,王禹偁拒绝接受。 皇帝赏赐
皇帝为了表示对翰林学士的恩宠,常常会赐给翰林学士财物。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皇帝下令,每逢晦日、上巳、重阳节,翰林学士赐钱一百贯。白居易被授予翰林学士职务后,皇帝还赏赐他一套衣服。宋代翰林学士新官上任,皇帝会赏赐一些贵重物品,如苏轼就任翰林学士时,皇帝赐给他官服一对,金腰带一条,金镀银鞍辔马一匹。翰林学士在学士院日常当值,皇帝为抚慰翰林学士的辛劳,也会有所赏赐,如宋理宗景定年间,翰林学士马廷鸾当值时,皇帝赐给他金香酒四瓶、新荔枝五百颗。 放差收入
翰林学士担任主考官,是从宋代开始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当过省试主考官,但当时并没有相应的报酬。清代翰林担任各级主考官,按惯例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清代官员的俸禄很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年俸禄是九十两,京城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这点收入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必须另寻其他途径。清代翰林最盼望能够“放差”,就是外放地方各个省担任学政或正副主考官。最好的差事是去地方担任学政,一届至少能收入二三万两银子;其次是地方乡试主考官,能拿三四千两银子。但因翰林多差使少,朝廷必须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派各省的学政和主考。乡试那年,先公布偏远的云南、贵州主考官,然后是四川、两广,最后公布靠近京畿的山东乡试主考。被选中的翰林自然是欢天喜地,运气不佳,没有被选派的翰林,只能“自从云贵盼山东,盼到山东又落空。学政乡房都过了,团圆家宴月明中。”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翰林院侍讲曾国藩出任四川省乡试主考官,获得户部发放的二千两银子差旅费,乡试结束后又获得地方赠送的礼金至少二千两,扣除从北京到四川的差旅费不超过五百两,曾国藩这次任职,至少可以收入三千多两银子,极大缓解了他在京城的经济压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c6a3496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