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分析中国式过马路

2022-04-15 14:29: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社会心理学分析中国式过马路》,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中国式,马路,分析




海南大学选修课

社会理学课程论文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2学期)





论文题目:从社会理学分析中国式过马路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学院:材料与化工学

年级专业:2011级生物工程



摘要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凑够

1




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关键词 社会心理 从众行为 个体 群体



一.现象由来

中国式过马路事件起源于一名网友在网 上发布的“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随后, 许许多多国人过马路、闯红灯乃至翻栏杆的图片被网友发掘出来,有网友调侃, 十字路口成了景阳冈,非得“等凑了二三十人,一齐好过冈。”这种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对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助我们社会文化生活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现象的从众行为

当我们在音乐厅里欣赏演奏时,一曲完毕,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即使你不喜欢这种类型的音乐你还是会不自觉地跟随大家一起鼓掌?这是一种极为简单的从众行为。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但是,就过马路而言,当一个人主队往前走之后,一定会有第二第三个人跟上去,尽管最初他们并不想移动自己的脚步,又是什么导致这种不动则已,一动皆动的现象呢?也可以用从众来解释吗?社会传染效应模式之一“变色龙效应”可以说明这一从众心理,即当你看到其他人一些行为时常发生时,你也许会不知不觉的加入其中,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根本要件是,起引导作用的是群体而不是少数个体。像我们所研究的这种情况,单个个体影响引导其他人,最主要的前提还是需要建立使社会某群体都认可尊重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否则“从单”导致的群体性行为很难发生。这种从众是一种具有群体压力的精神引导。后来行人会效仿前面行人的举动,从而减轻所受规范的压力,即作为青年人应秉持的道德素养,使其可以顺从具备此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即使并不真正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这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并不仅仅是“从”带头者之行为,而是迫于压力,顺从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群众舆论的结果。

三. 从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说,人的行为总是遵循最低成本最大收益“费力最小(方便)原则”社会群体中的“从众心理”“羊群效应”“随波逐流”等就是“方便原则”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这一原则,身处群体中的普通人,往往身不由己放弃自我被群体意识所操控,导致“去个性化”现象,也就是自我湮没于群体中。湮没于群体之后,群体正确,个人跟着正确;群体作恶,个人跟着作恶;群体遭殃,个人跟着遭殃。社会群体对个人心理具有促进、抑制、懈怠等功能,与群体意识相吻合的意识观念被强化,不相吻合的则遭到抑制,使群体意识内部共振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群体意识铺天盖地的情况下,个人情绪很容易就被推上狂热的、非理性的巅峰状态,如果有人“叛逆”,就容易被视为异类而被群体抛弃,招致群体的攻击,甚至被活活打死。人是环境的产物。牛顿如果身处流氓环境下,也只不过是一个凶狠的流氓。因此,焦急等着上班的白领、或者迫不及待过马路的市民,看着一大群人过了马路,自己却循规蹈矩站在那里“高尚”地等待绿灯,这样的

2




人不是神就是鬼,或者是神经病,唯独不是正常的人。忽略对环境的批判,无视道德环境与生产力阶段的历史匹配,胡乱逮住环境受害者为替罪羊。 四.总结

由于群体意识中的个体已经被“去个性化” 如同一个失去自我意识的精神病患者,其个人意识已经被集体意识所取代,自己从根本上丧失了左右自己行为的独立意识。个人意识丧失的时候也就是价值判断丧失的时候,只有当内心明确自己行为给他人带来危害的时候,才符合道德判断原则。也就是说,善恶必须与内心的动机匹配。所以,过马路的瞬间,每个穿越者遵循的只是“真假判断----能否过马路”,而不是“价值判断----是否妨碍交通”

参考文献 [].威廉.社会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张德.社会理学.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2006 王有权.社会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c4da9a74693daef5ff73d3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