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晋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欢迎阅读!
姓名:吕姝婷
学号:1105033010
东晋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一、历史背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发生在魏晋南北朝。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建立后,黄河流域北方世家和中原士族,纷纷南迁移居江南。据《资治通鉴·晋纪9》记载:“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反映了西晋灭亡,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历史事实。
在北方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出现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更叠史称十六国,连年的争战导致社会动荡、经济文化停滞不前。而在长江流域的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则是东晋、宋、齐、梁、陈等南朝汉人政权,虽说也是频繁改朝换代、但却是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社会和平安宁和经济稳持发展的相对繁荣时期。
二、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作为我国古代第二次移民高潮期,其显著的特点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在中原建立了诸多“胡族”政权;其二,汉民向周边地区散开,汉族政权逐渐在边疆建立。这样一来,胡族政权和汉族政权的换位,必然会有一个交叉融汇直至融合的结果。东晋作为南迁的汉族正统王朝,带去的不仅仅是政治势力,还有南迁的北民的安置问题、侨旧问题的处理等等,此外北民的政治观念、民族观念、文化观念、商业经济、城市建筑、生产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当地土著居民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因为有矛盾,促成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大量出现,因为有融合,东晋南朝得以在南方长久立国,中原正统王朝正式在边疆建立,南北对峙局面成为定局。因为北民久居南方,与土著居民逐渐通婚,其中必有少数民族族与南迁汉民的通婚,这就逐渐地改变了“华夷之辨”的观念。【1】
(一)、人口迁移的主要路线 汉人南迁的路线主要是山东、河北和河南东部等地汉人,主要移居到长江下游和皖南、江西等地。甘肃、陕西、山西和河南西部等地汉人,则大多迁移到长江中上游和汉水流域的湖北、四川及汉中等地。他们中又有一些汉人,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继续向南迁移,到达今天的岭南和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的山区,他们始终保留着中原文化传统,是客家文化的最早开创者。
(二)、生产生活的改变
晋室的南迁和大批汉人的迁居江南,自然而然地使黄河流域北方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传统的礼仪文化,迅速地传入江南和东南沿海。这就在客观上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由原先传统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转变成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的江南和东南沿海,两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地齐驾并驱的历史局面。
晋室南迁和大批北方汉人移居江南,使长江流域的江南和东南沿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优越的地理环境让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避免了北方中原地区的战乱,社会获得了比较稳定的发展。当时的都城建康以及东南沿海各地,一跃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是湖泊交叉、土地肥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以吴郡、吴兴、会稽为中心的鱼米之乡和思想文化中心;而且以江陵为中心的荆汉平原、鄱阳湖流域的豫章地区、闽江流域的福建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迅速。甚至在岭南的交广地区,滇池、洱海的云南地区等广大的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得了进一步的开辟。东晋南朝时,利用江南多湖泊沼泽的自然条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湖沼泄水之后就可变为良田,溉田万顷,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东晋和南朝的炼钢、造纸、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技术,也都有了飞速的提高。江南水乡便利的水上交通,促进了商业和城镇的发展,当时商业贸易的繁荣,不仅形成了都城建康和京口、山阴、寿阳、襄职、江陵、成都、广州等大城市,而且还能经由广州港出海,与林邑、扶南、天竺、师子国等,10余个海外国家和地区通商。 (三)、民族政策的演变
东晋南朝民族政策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晋到刘宋元嘉
前期,以抚为主;第二阶段是元嘉后期,大规模伐蛮;第三阶段,从元嘉末期到南朝末期,对边境蛮族以抚为主,对腹地蛮夷加强征伐,对腹地蛮夷的征伐是逐渐深入的,从元嘉末年到萧齐之末期,以讨伐长江中游的蛮族为主;梁陈则主要征伐岭南俚族。征伐重点的转移实质上就是六朝政府的开发行为从长江下游向中游,再向岭南的梯级深入的过程。【2】
综上所述,民族融合与民族迁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特征,这一时期的民族流徙又具有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对江南文化的形成与中华民族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柳君君 《东晋时期北民南移与江南民族关系》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方高峰《试论东晋南朝民族政策的演变》(《许昌学院学报》2008 年第 3 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bb340dadd88d0d233d46a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