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背影》教学设计陈忠梁教授的力作》,欢迎阅读!
《背影》教学设计 海上名师陈钟梁先生
1、直接导入,然后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细读文章。
点评:如何导入的确是一门学问,相关文章及论述不计其数。但有时候最简单的也许就是最美的,古朴亦是美学中的一大境界。对《背影》这样质朴的文字,过多的类似情境的导入无疑会大损其原味。
2、听写词语,做法是教师读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文中的词语。祸不单行、奔丧、狼藉、赋闲。
点评:“正音识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是陈老先生的原话。新课改以来,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追求表面的热闹,却忽视了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初级中学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这一任务。“我到包括上海市重点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五所知名学校上课,没有一个班级能全部听写正确这四个词语。”这是援引陈老先生实地上课的数据,对大多数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的初中学校来说,其中的启示不言自明。
3、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前三段,把词语连贯起来复述一下刚才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作些复述指导或是补充。
点评:把词语连在一起,正是课文的写作背景。把词语教学和课文背景结合在一起,可谓是一举多得!
4、让学生思考一下文章写到“背影”一共有几次,其中详写了哪一次,找出并让学生朗读。
指向文章的重点,开始聚焦于课堂细节。 5、教师朗读这段文字,朗读之前让学生仔细思考:老师可能会故意漏掉哪些词语。故意错漏的词语是:黑布、布、蹒跚地、用两手、两脚、肥胖的、向左。再让学生比较这些词语用上和没用上有何区别。
教师解读:“黑”指奔丧;“布”印证“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赋闲在家”;为什么会“蹒跚”?写出了父亲此时的情况,与年纪大,肥胖等一系列词语相照应。“向左”为什么会“向左微倾”?让学生试着攀爬一张桌子,“向左微倾”正是一般人不包括左撇子攀爬的状态。
点评:所有的理解与体验确实是应从文字出发,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聚焦于某些看似不经意的词句,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感力的匠心。
6、“我的泪很快下来了”,为什么这样说?联系全文,看看文中一共写到了我几次流泪,这都是怎样的眼泪?
教师解读:“簌簌地流下眼泪”言指眼泪之多,家中景况不佳,是哀伤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都指流泪之快,为什么会快?因为开头写到我暗笑他的迂,现在为此感到羞愧,内疚。让学生朗读结尾,思考“在晶莹的泪光中”为何不写成“泪珠”?学生讨论之后,让学生做一个说话练习,以“我为开头说一段话。经过练习渐成如下一些共识:第一人称宜写自己的感受,而第三人称不宜写内心活动。但文中有一个用第三人称写内心感受的例子。“心里很轻松似的”,让学生理解到了“似的”一词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对第三者心理活动的一种揣摩,这里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挖掘的。
点评:既然说语言的感觉很重要,为什么不注重从学生的感觉出发来理解语言呢?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应该落实在我们具体的语言教学环节中。传统并非落伍,返朴归真是一种大智慧。
7、文章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注意文章抓住了什么来尽力描写?
教师解读:文章抓住的正是衣着(黑布小帽、黑布褂、深青布棉袍),表现了一种青灰色的基调,营造的是一种惨淡、低沉、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一种悲哀的情感。但在这种凄
凉的气氛中,橘子的红、我身上大衣的紫色却是那样的夺目,那样的温暖!服饰往往蕴含着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背影》一文中的服饰正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1)、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亲情味,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总是重礼仪而轻人伦,而在表达方式上重行为而轻言行,“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文章中的父亲正是一位旧知识分子品行的写照。
(2)、一个人的背影表现的是他生活中无言的负重的特质。表达的正是父爱的厚重与含蓄。
(3)、服饰是父子两人无奈的栖息地,时代的特色,生活的忙乱,前途的迷惘都能在服饰中找到它的影子,成为一种烙印,表现着人群的政治地位与生活特征。父亲正是农耕社会里的典型的穷苦读书人的服饰----连用三个布字体现着贫穷、寒碜与潦倒,正是旧社会下很多读书人的共有特征。“好以天无绝人之路”,是那种读书人无奈的一声叹息。尽管如此,在传统的文化传统中,不论多么贫穷,总是要送孩子去读书,还要预备一件紫毛大衣。“紫”象征着大红大紫,在朱家算是一件华贵的服饰,不仅寄托父爱之情,更体现着对儿子的期待,和父亲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点评:我们常常喊要抓住文章里的细节,但哪些细节会引起我们的敏感?又怎样才能抓住它呢?这需要的是一种长期的阅读的积淀。文化是一种非常厚重的东西,陈老先生是以他的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经历,才能有这样的解读。
8、关于文章主题,可以视学情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性的探究:文章表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朱自清自己曾说过:我写《背影》是为了父亲的那一句话----“到那边要来信”,“每当我读到这封信中的一句----大去之期不远,无不泪如泉涌”。慈爱是父亲的代名词,忏悔却是子辈的感情基调,是对父辈的认可与趋同,对晚辈的否定批评。“这是传统的文化,一旦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如同地震。”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读到这篇文章时我们还在感动着,那就是集体无意识统治了我们的生命意识:亲情的回归,跨越两代人的阻隔,而亲情的回归必然纠缠着两代人的生命感悟与理解。
点评:关于研究性学习,也许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但是有这样的意识,却彰显着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对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关注。我们无法复制同样的课堂,但这样的意识却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情境,抓住文本中最特质的词语去感染和熏陶急需文化浸染的学生。
最后,引用陈老先生的话作一个结语:“聚集课堂,关注过程,细节决定成败”。的确如此,语文课没有细节,就没有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b6e0b4bf7ec4afe04a1df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