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何谓新四化》,欢迎阅读!
“新四化”新意在何处
●一“新”,战略重点从强调发展目标转向注重发展路径 ●二“新”,发展理念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 ●三“新”,“四化”关系从相互独立向融合集成、相辅相成转变
梦想激励人们前进,实现需要脚踏实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理想激励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今天的中国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15日,李克强同志在国家粮食局考察调研时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四化”,更具时代感地勾画了建设中国现代化的具体之路。 “新四化”新在何处?对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新”在从强调发展目标到注重发展路径。“四化”这个概念,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目标十分清楚明确。虽然“四化”的说法语境不同,内涵也不同,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经历的过去和阶段性特征。今天提出的“新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5432美元,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远远超过了33年前设定的“四化”目标。未来要实现更大的“中国梦”,需要更高水平的“四化”,这些都可以通过“新四化”这一抓手来实现。
其次,“新”在发展理念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以往的城镇化,就存在“重物不重人”的遗憾。尽管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约35%。2亿多生活在城镇里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尚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这既造成不公平,也埋下了社会不稳定的隐患。李克强提出“新四化”时特别强调“人”的因素,直指了问题关键。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将是“人”的城镇化,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同样,其他“三化”中,工业化突出节能环保,信息化突出智慧城市,农业现代化追求食品更安全,“人”也都是它们的最终服务方向。未来“新四化”必然会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最后,“新”在更强调“四化”融合集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有大量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城镇要合理容纳参与工业化的大量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位”。这些,决定了“新四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新型关系: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扩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关键所在;而城镇化又需要产业来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反过来又是推进城镇化所必须依赖的产业所在。同理,信息化与工业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孪生子”,其深度融合是产业升
级的方向与动力;农业现代化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可以大发展的基础所在。“新四化”的这
种关系,可以提高效率,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承接历史,对接未来。这三个“新”,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必是一条调结构、转方式的道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b2add2d58fb770bf78a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