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

2022-11-28 03:12: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欢迎阅读!
论语,孔子,形象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圣之时者孔子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不减,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孔子;学者;维护者;圣人;导师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他是一个平凡谦恭的人,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话。曾经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经有人把他贬入地狱。但是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统制力的思想家,人们不得不通过他而思维,不管是否认同、是否继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论语》的记载对孔子做一次浅近的解读。 一、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

《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缘于他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学习指的是学习周礼。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孔子在对待学问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张治学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浮夸偏颇、懒惰懈怠的劣习。孔子不仅自己乐学善思,更对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也去勤奋好学。 二、等级制度的维护者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大夫逐利,士与庶人或富而骄,或贫而谄。这样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于是,孔子提倡,这是他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观。为了被大多数人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教授讲学。另外,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孔子为社会和人们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以君以忠。是孔子对这一政治规范概念的经典概括,他本人就是礼的忠实守护者。子入太庙,每问事。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子闻之,曰:是礼也。’”在孔子看来,礼的一系列基本规定不仅普通百姓必须遵守,最高统治者也理应恪守,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来,周礼是从夏、殷之礼损益而来的,是比较完美的,以后既使周灭亡,周礼有所损益,那种损益也是修修补补而己,周礼的核心内容就是百代以后也是不会改变的。《为政》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用麻布作礼帽,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用丝来作,这样俭省一些,我同意大家的作法。臣见君时先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再跪拜,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直接升堂行跪拜礼,这就有些轻慢了。虽然违反大家的作法,我仍然要遵从古礼,先在堂下跪拜。《子罕》)孔子宁愿同意在物质上节俭一些,也不同意在行为上省略一些。虽然孔子十分执着与周礼,但是春秋末期有些周礼制度遭到多少人的背弃,在潮流面前,有时候十分顽固,有时候则的灵活变通的。但是,孔子的变通和灵活是有限的,虽然从政之心甚高,但不能与国君重臣共事,缺乏政治家纵横捭阖的手段。在他身上,学者的纯洁清正是十分突出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理想主义最终压倒了灵活性。 三、知人救世的圣人

朱熹称赞孔子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孔子具备最高德行的同时又有拥有最高智慧。


自我评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评价一个人往往能够做到一分为二。即使对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孔子也能够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他。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就委婉地批评了颜渊缺乏质疑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孔子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并想选拔优秀的人才拯救现世,从孔门弟子子夏的学而优则的观点中就明确指出他们胸怀改革社会的理想。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遭到冷嘲热讽,经历无数磨难之后还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救世的思想鼓舞着有志之士,历经千年依然如斯。 四、诲人不倦的导师

孔子创办私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严谨执着的学习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孔子虽然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却承认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相信经过后天学习钻研可以获得知识的精神是值得肯定与学习的。

孔子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一个叫陈亢的人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孔子,认为他对自己的儿子必有私心,一定会教给儿子诀窍,于是陈亢去找孔鲤探问,却发现孔子并没有教儿子什么秘诀,而是一视同仁地教导他要踏踏实实学习《诗》《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b2052d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2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