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杨建臣的介绍》,欢迎阅读!
关于杨建臣的介绍
1人物简介
杨建臣,祖籍浙江慈溪人。别署醉竹斋、新篁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卢湾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海墨中国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上海现代水墨书画院顾问。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海派书画家名典》、《上海书画家名典》等。 2社会评说
转益多师 熔铸个性——杨建臣的书法艺术之路 沈飞德
杨建臣在海上书坛出道甚早,在同辈中当属佼佼者。建臣学书苦苦求索,将“转益多师是汝师”认定为终身遵循的信条,故能博学精取、独辟蹊径。
建臣自幼喜爱书法,十八岁起师从费声骞先生,着力基本功的练习,得入传统的门径。他坚信唯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并练就深厚的笔墨功力,方可言对书法艺术进行继承和创新。所以,建臣学书二十几年来,坚持一个“勤”字。字不宗一体,书也不拘一家,对古人书法广泛涉猎,并能取其精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熔铸自己的艺术个性,楷、隶、行、草书诸体各呈风貌。特别是楷、草两体以深厚的笔墨功力和独特的个性风格在海上书坛声誉日隆。
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建臣调入书画名家荟萃、素有“当代翰林院”之誉的文史研究馆工作。其间又师从翁闿运、徐伯清、徐孝穆等多位馆员老艺术家。因工作关系还拜访过启功、王己千、程十发、朱屺瞻、钱君陶、吴青霞、邵洛羊等名家。前辈们不仅给予认真指导、中肯评点,还热情地取出家藏的珍品供他观摩,使他有机会鉴赏历代碑帖和书画真迹,从各家艺术中受到熏陶,目睹精墨妙笔,耳闻艺术哲理,遂使他视野大为开阔,艺术境界也随之提高。 建臣是在习楷、行、隶各体扎实的功底上专攻草书的。习行书先承沈尹默,习草书又服膺林散之。特别是林散之“能师造化即为师”的诗句,吟来总使他有茅塞顿开、天地无限的感悟,成为他追求书法巅峰妙境的目标。多年来他在各类书法大展中均以草书作品参展。书家认为建臣对草书深入探讨,尤其对孙过庭、张旭、王铎着意分析、融会、博习、精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北碑质朴的风骨化入草书,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质朴峻拔的鲜明个性,潇洒之中更增添了一股峻拔奇崛的气概。他的草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下笔浓重不失灵性,饶有金石韵味;运笔以方带圆,圆中见方,流畅自如中见抑扬顿挫;力藏点画之中,刚中有柔、柔中藏巧,纯朴天籁中又寓朴茂遒丽;得气酣墨畅、淋漓尽致之妙。
在当今上海书坛,刚过不惑之年的杨建臣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书法旗帜。他的作品,尤其是草书作品,表现出来的形态美、韵律美、意境美,屡屡为同道所称羡。这应验了启功先生当年的预言:"若再假以岁月,这位年轻人必成大器。" 作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建臣在艺术道路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在市文史研究馆从事与书画有关的工作。文史研究馆名家荟萃,素来被称为"当代翰林院"。翁闿运、钱伯清、徐孝穆„„杨建臣在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之间,如鱼得水,尽情地吸取养料。老艺术家们也对这位虚心好学的学生关怀备至,不但认真地指导,中肯地评点,还热情地拿出书家中藏品供其观摩。优越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本人三十余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终于在人才云集的上海书坛脱颖而出。杨建臣涉足书法、绘画、篆刻、竹刻等多种领域,篆隶草行楷五体俱精。不过,最擅长的还要算楷书和草书。他崇尚古雅,又能在古雅中透出新意;善于运用丰富的墨色,使作品意趣横生;从线条的运动变化中展示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形式。 3三本书法集面世
第一本书法集,是2000年冬由香港开益出版社,作为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丛书之一出版的。当时程十发先生为他题写了封面;时年92岁的钱君先生为扉页题了字,那时的杨建臣,不过38岁。书中收录了杨建臣的草书、正楷、隶书、篆书,书法形制,既有条幅,又有对联、手卷和尺牍、扇面,甚至还有竹刻和印制。确实显示了年轻的杨建臣作为一个崭露头角的书法家之多才多艺,印象颇深。
第二本书法集是2006年出版的。由他的老师徐伯清老先生题写封面。《杨建臣草书唐诗一百首》一式的全是草书。时隔六年,这本书中的草书和他前一本集子中的草书作品相比较,可以感觉到杨建臣在艺术之路上执着和不断的追求,也能看出他的进步和笔势中的变化。杨建臣草书中的线条,时而凝重着力,时而沉静枯涩,婉约处似春蚕吐丝,疾飞时犹如迅雷,展现出草书艺术古朴而奔放的美。
第三本书法集《杨建臣小楷扇面集》和前两本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在形制上。除了八幅点缀性的书作,这一本书法集采用的全是扇面书法。包括了大量的折扇书法和少量的团扇书法。 扇子,本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通和实用的东西。古已有之。就是到了今天,生活中实用的扇子,大多数人还是即用即弃,没把它当一回事的。可自从扇面结合了书画艺术以后,扇子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说过,古时的绍兴城里,一个卖扇子的老太太,碰到了一个大书法家(那时我还不知道王羲之的大名),要求他买几把扇子。恰好书法家身上没揣钱,就在她的几把扇子上写了几行字。老太太见这人非但不买她的扇子,还在她的扇面上乱涂乱写,便有些不高兴。书法家对她说,你只要对人说这是姓王的右军写的字,准能卖钱。老太太将信将疑地照他说的一讲,果然人们纷纷前来争购她的扇子。这大约是我的儿童时代接受的最早关于扇面艺术的启蒙了。
由此可见,早在晋朝王羲之时代,扇面书法就为人们所看重、所珍视了。发展至今,扇面书法已经成为人们喜爱和把玩的艺术品。
杨建臣的书法,以他擅长的多种书体,浓缩在扇面这一相对较小的天地之中,既充满了精致典雅的艺术美感,又显示出小中见大的特点。一一读来,觉得杨建臣在小小的扇面上,写得疏密有致,处理得轻重得当,特别是在折扇半环的弧形之中,写得拙中有巧,婉丽遒逸,玲珑精巧。习书之人都晓得,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在扇面的书体中,也能看出杨建臣的书法在求变求新中力求进步和突破。那便是他在放弃多年中锋用笔的传统之法,而以侧锋创作行草书。其实中锋、侧锋之争,古已有之。明末大家陈洪绶、陈老莲早在其《宝纶堂集》中鲜明地指出:“学书者竞言钟、王,顾古人何师?当撷诸家法意,自成一体。” 我赞成这一论断,我等师古人,可古人师的又是谁呢?看来,真正有追求、有胆识的书法家,必须在师承古人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afa73befad6195f312ba6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