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欢迎阅读!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全民教育 1990年3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发起和赞助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在泰国宗迪恩召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个历史性文件,确定了世界全民教育的使命和发展目标。此次会议开启了全民教育这一国际行动,正式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概念。
全民教育理念有这样几层基本含义:
第一、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第二、强调受教育权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要克服种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种种歧视行为,重视处境不利人群的教育。
第三、重视提升教育的质量。
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塞内加尔举办了“世界全民教育论坛”,发布了《达喀尔纲领》。《达喀尔纲领》中的一项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人都能学好,在读、写、算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质量是教育的核心,课堂上和其它学习场所中的教学情况对于儿童、青年和成人未来的生活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基本学习需要,丰富他们的生活及其全面生活经验的教育”。
全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1、以教育理念的倡导推动“两基”的进展。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两基”的任务:在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需要,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的教育。
2、推动了中国教育民主、平等化进程。 3、推进教育决策、行动的科学化进程。
2004 年以来, 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了西部农村地区 78%的农村中小学校,使 1 亿学生受益。此外,还实施了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及保证进城务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免费就读的计划。 为此,中国政府每年增加投入六百亿人民币。2005 年底, 中国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 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实施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这就避免了由于经费地方化可能带来的不公平。” 中国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纲要》 中提出,到 2010 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9年左右,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 年以上, 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增至 10%左右。 (二)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三)教育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出现于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如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思潮。
教育个性化的内涵
教育个性化,即教育首先必须尊重个人的尊严,完善个体的人格,其次要尊重作为独立主体的人的独特性,表现在智力、心理、情感、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并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再者,也是教育个性化的核心所在,教育要尊重个体的主见,特别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并激发和培养个体的创造能力。总之,教育要以人为本,在每个人原有资质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力,并使这种潜力的极限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
教育个性化的理念是通过个性化教育来实现的。所谓个性化教育,顾名思义是旨在提升学生(优良)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建立在两个前提条件上,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这些必要的主、客观条件是个性释放与完善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个性化教育可以具体表述为: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力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
在教育价值的选择上,历来存在“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形成所谓的“钟摆现象”。20 世纪 80 年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片面强调教育的个人价值或教育的社会价值都不能实现教育目的,教育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教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不能忽视个人发展。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冒失范和动乱的危险, 个性化与社会化是统一的。
(四)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 教育信息化——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1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 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促进教育现代化。
(五)教育全球化
教育全球化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一是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日益壮大的留学潮是其典型的表现;二是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如义务教育;三是全球教育,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得独立的跨国教育体系成为可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ad05bb267ec102de3bd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