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画好儿童水墨画

2022-05-19 04:42: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画好儿童水墨画》,欢迎阅读!
水墨画,儿童,如何
如何画好儿童水墨画

摘要:【提要】本文根据对儿童水墨画的认识,从儿童水墨画的概念、工具材料、表现内容及绘画步骤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读者不仅能够从文中感受到儿童水墨画的艺术特点和魅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的绘画知识基础上,进行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和创作。

关键词:儿童 水墨画 绘画 工具 材料 步骤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儿童水墨画。关于水墨画,张名均在《中国水墨画的特征研究及再认识》一文中认为:水墨画有着深刻地东方色彩及内涵。水墨是东方独特的材料,是表现力极强的语言,去创造新的完美境界。聂树华老师关于水墨画的定义更加明确: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从广义上讲是通过水和墨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绘画形式。那么儿童水墨画该怎么来定义呢?

从我的教学实践出发,我认为:儿童水墨画,一般是使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颜色,掺杂一些现代的绘画材料,画成的画。有人,把儿童水墨画界定为国画。我个人认为,这种绘画的形式作为国画入门的兴趣还是可以的,国画的界定还应该严肃一些,因为一幅国画他是有必要的要素的,如诗书画印等。而儿童水墨画一般则强调绘画的方法和内容,对其他的几方面没有什么要求。

儿童水墨画的工具材料一般是指:毛笔(水粉笔、水彩笔、小刷子)、碳条、国画颜料(水粉色、水彩色、油画棒)、墨汁(一般的墨汁即可,只要没有异味就可以)、宣纸(高丽纸)或者类似的纸也可以画在一般的纸上(纸纤维较长的为好)调色盘(小碟子或者其他比较光滑平整的器皿)水池(笔洗、瓶装器皿塑料小水桶。)

工具材料的使用:1、毛笔等,根据其不同类型,结合绘画的内容,达到点线面等不同的造型要求。2、颜色。一般有透明不透明两种。透明的以植物颜料为主,不透明的依矿物颜料为主。根据画面内容选择不同的颜料表达不同的绘画效果。3、墨汁,一般有单独使用和结合颜料使用两种情况。单独使用时,一般作为内容形象的勾勒造型,以线为主。结合使用时,一般用来调整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或者在画彩墨画时达到衬托颜色的作用。墨的明度靠浓淡的变化来实现,线条的虚实靠墨的干湿浓度力度来实现。还有一点彩墨画的色调一般都是用墨来统一的。4、纸的使用。或水墨画用的纸以生宣纸为主。这种纸能够表现出其他纸达不到的效果。但也可以根据颜色特点,色彩要求选择一些如高丽纸一样的纤维较长的纸张去做画。高丽纸既有宣纸的特性,又有其他纸的韧性,并且可以反复的涂色修改。5、调色。调色的时候要注意,儿童水墨画的特点,因为它的设色要求和画国画还是不一样的。儿童画讲究色彩的丰富性,而国画更加强掉设色的统一和含蓄性。所以调色盘的使用面积会大一些,最好有一个调色盒,把冷暖的颜色分开使用。6、水的使用。水在水墨画中的地位可以说举足轻重。因为整个绘画的过程都离不开水。用水的技法和要领也成为画好水墨画的关键。

水墨画所表现的内容。儿童水墨画的内容题材比较宽泛,几乎所有的题材都可以用水墨画的形式去表现。所以儿童水墨画应该算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个画种。不管是人物画、动物画还是风景画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妙趣横生的美感体验。 水墨画的一般步骤。画儿童水墨画,与一般的儿童画的步骤大同小异。差别大的是绘画材料的不同。所以儿童水墨画并不难画,在某种程度上比一般的儿童画还会简单一些。例如涂色,儿童彩笔画、油画棒画等都要用很多的时间和气力来涂色,往往会使孩子感到乏味,甚至半途而废。水墨画在涂色的方面就会轻松


多了,他们的担心不是时间和耐心,而是绘画的效果好坏。画儿童水墨画第一步是要构思,把内容构图等在心里勾画好了,古人称这一部为打腹稿。第二步,选择预备绘画材料,如纸张的规格颜料的种类等。第三步,碳条勾画草图。这一步要注意力度的掌握,告诉学生不在于画的像不像,而在于画面各部分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既构图的的完整性。这一步是开始作画的管关键环节,一定要做好。大纸画小画等弊端都要在这一步解决。第四步,墨稿。用墨线等完成画面的线稿。第五步,涂色稿。(可以结合线稿时一并着色,但是不好掌握,不建议初学时使用)。第六步,衬色或者衬墨。利用宣纸的渗水特点,在纸的正面或者反面衬颜色或者墨,使画面收到更好的表现效果。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一步。因为这一步,更像彩墨画了。衬墨衬色的方法,一般用在画面涂了遮盖性较强的颜色,背面再用墨色衬一下,颜色画面的效果会更好的。最后一步就是整理完成了,一幅好的水墨画是要细心的收拾一下的,这样的画会跟欣赏者带来更好的感觉。

至于水墨画的用笔用色技巧,以及画面的肌理效果,以后我们再一起研究祝大家工作学习愉快。 参考文献:

1、张名均. 中国水墨画的特征研究及再认识[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2、聂淑华. 浅谈水墨画中的"笔、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a6d4519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