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2022-11-04 02:00: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媒体展示图片,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大屏幕出示名言名句)相信这些句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多媒体出示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百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险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程,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合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拔。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结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齐背课文。

二、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多媒体展示结果)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土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三、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四、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总的文字,肃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其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话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a3e19d4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