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医笔记—中医治病亦须问“贫富”》,欢迎阅读!
读医笔记—中医治病亦须问“贫富”
中医治病往往强调“三因制宜”,这也是它科学的地方。 在《伤寒论》里有一段:“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可见,在很早以前,中医就已经认识到:不同地方的人,其治疗是不一样的。《医学源流论》里有一章“病同人异论”说得很好:“或气体(作形解)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它认为中医治病时必须要考虑天时、方土及人体强弱等客观因素在内,而不仅仅只是疾病本身,更难能可贵的是,徐还考虑到了心理这一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也须顾及到!
而我更关注的是中医古代治病也很强调贫富贵贱的不同,我想这和当时社会阶级很森严、分工较明确有很大的关系,而人的体质大体上会受到它的影响。当然,不能因此就说中医存在差别对待,去巴结有钱人,或歧视穷苦人,这只能说明了,古代的医家善于观察,确实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人的体质确实受到了他的出身的影响,而在处方用药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点,不然疗效不好。以下是我查到的资料,录出共享:
《冯氏锦囊秘录·论富贵贫贱之病不同》:“凡医家治病之诚,当无存富贵贫贱之分(足见中医治病是一视同仁的,诚如孙思邈所说的“长幼妍媸(美丑),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然欲求病之情,应有富贵贫贱之别,何也?富贵之人,多劳心而中虚,筋柔骨脆;贫贱之人,多劳力而中实,骨劲筋强。富贵者,青粱(作丰美的饭菜解)自奉,脏腑恒娇;贫贱言,藜藿(粗劣的饭菜)苟充。脏腑恒固;富贵者,曲房(密室)广厦,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贫贱者,茅茨(茅屋)陋巷,腠理密而外邪难干;富贵者,纵情极欲,虑远思多,销铄无非心肾之脂膏;贫贱者,少怒寡欲,愿浅易
足,所伤无非日生之气血。故富贵之病多从本,贫贱之病每从标,实有异耳”
《石室秘录·贫治法》:“盖贫贱之人,其筋骨过劳,腠理必密,所食者粗 ,无燔熬烹炙之味入于肠胃,则胃气健刚可知”;
《石室秘录·富治法》:“身披重裘,口食肥甘,其腠理必疏,脾胃必弱。一旦感中邪气,自当补正为先,不可以祛邪为急。若惟知推荡外邪,而不识急补正气,必至变生不测,每至丧亡,不可不慎也”。
富贵与贫困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其养成的体质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别了,而实质上医者关心的是他们之间气血虚实多少,其中有没有一个规律可循,这对于治病取效才是关键所在。按以上所论,大概贫者多实而富者多虚,但亦有持不同意见的,比如周学海先生,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认为“富病属气血之郁滞,贫病属气血之匮乏”;以下是他的详细叙述,亦录出于此:
《读医随笔·富贵贫贱攻补异宜其说有辨》:“前人皆谓∶富贵之病利用补,贫贱之人利用攻。初未临诊之时,亦深以此语为数,乃至今而觉其非也。富贵之人,安居浓奉,脏腑经络,莫不痰涎胶固,气机凝滞,不能流通,故邪气据之而不得去者,非正气之不足,乃正气之不运也。治之宜重用攻散,且气血充裕,能任攻散者,正此辈也;若重之以补,是益之滞矣。贫贱之人,藜藿不充,败絮不暖,四时力作,汗液常泄,荣虚卫散,经脉枯槁。及至有病,初起隐忍,劳役不辍,势至重困,乃始求医,故其邪气之不去者,非正气之不运,实正气之不足也。治之须助正气,正气一充,其气机之流利,自能鼓舞驱邪,非似富贵安逸者之气滞,必待重施攻散也。吾每诊贫贱力食之人,病脉或粗大挺硬,或短弱细微,起伏总是无力,应指总是少神,求似富贵之脉之洪滑搏结者,殊不多觏也。盖富病属气血之郁滞,贫病属气血之匮乏。若谓筋骨柔脆与坚强之不同也,此在无病时则然耳!每治贫病,佐以参、术、归、地,其效甚捷。此无他故也,地瘠者易为溉,气滑者易为滋也”。
两种观点悬殊如此!究竟孰对孰错,我们已经回不去那个时代,固然不能通过观察去验证了。我觉得,富贵之人,衣厚而暖,所经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a30322df2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