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古诗词阅读理解

2022-12-22 19:12: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古诗词阅读理解》,欢迎阅读!
杜牧,融雪,日暖,宣州,古诗词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 2.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艺术手法。 【答案】

1B

2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远近结合。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说法错误。根据诗歌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而诗歌题目中已经点明了本诗是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九华山路暗示了裴坦的行程。这一联的上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








经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因此,颔联的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虚实的角度看,日暖泥融雪半消描绘了在初春早晨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行人芳草马声描绘了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也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是实写。颔联中九华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路过清弋江村柳拂桥中的清弋江村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这是虚写;点明了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写出了诗人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这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从远近的角度看,首联写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空气清新,阳光和煦,积雪半融,芳草青青,这些都是诗人眼前所见的近景。颔联中九华山路云遮寺是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路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这是远景。清弋江村柳拂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近景。远近结合,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从反衬的角度看,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君意如鸿高的的,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而是我心悬旆正摇摇,空虚无依,怅然若失,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a0b420728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