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艺术浅析

2022-08-09 00:02: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行书艺术浅析》,欢迎阅读!
行书,浅析,艺术
行书艺术浅析

作者:张宏伟

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6



张宏伟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所造也。即正书之小,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这是对行书最早的释义,也说明行书是书法艺术创造中一种十分活跃的书体。他还在《六体书论》中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在《书议》中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张怀瓘对行书的解释多为历来书论家所引用,影响深远。但是,一些古书习惯把历史成果归功于一人,张怀瓘也受此局限,说行书系刘德所造,其实作为一种书体,可以说刘德对行书悉心整理,集其大成,其演变发展绝非一人一时能为。

一、行书概述

行书在日常应用当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书写便捷流畅,结体美观易识,最能符合毛笔的物理性能和人手的生理习惯。所以,从行书的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上来说,行书的出现年代应远远地早于人们的习惯的认识。尽管从结体风格上来说,行书是在真、草之间,但行书并不是在楷书成熟之后才出现,草书也不是在行书的基础上才发展,真、行、草三者只是风格特征上的区分,没有由此及彼的因果关系。从许多资料证明,行书的萌芽早在隶变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春秋晚期《侯马盟书》中的个别笔画形态,已经具备行书特征,战国的简牍字迹中,行书笔意的点画更为明显。由上述可知,行书在汉末三国已演变成型,东晋王羲之时代发展成熟并广为流行。

行书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晋唐经典行书;二是宋元明清文人性灵行书;三是明清大幅写意行书;四是清代兴起的碑体行书。

第一,晋唐经典行书。晋、唐是书法艺术的经典时代,从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一脉,成为“帖学正宗”。晋唐名迹是源头活水,不可或缺,学习书法研习行书者,必须从中汲取营养。

第二,宋元明清文人性灵行书。这类行书以文人的“乐心、适意”为精神实旨,以晋唐经典行书为艺术范体,注重书写性灵意趣,文人情怀,和经典行书相比,更加明显地体现了书家个性气息。清人梁《评书帖》中说几个朝代的书法风格“宋尚意,元、明尚态”,主要就是指行书而言的。

第三,明清大幅写意行书。此类大幅竖式行书作品,墨法、章法都迥异于前,是“明清样式”的突出特点,这是书法艺术从经典的书斋书法发展到了艺术化的厅堂书法。书法艺术至明清纵式写意,才算真完成了从“一对一”的实用雅玩到“一对众”巨幅艺术品的演化,对书法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新的经典范式影响至今。

第四,清代兴起的碑体行书。清代碑学的发展,“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书法精论》),当时社会上对篆隶北碑的学习研究,为行书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营养,促使形成了朴拙浑厚的行书面貌,迥异既往,风格鲜明而独特。

二、行书的笔法、字法、章法


第一,笔法。在书法艺术的几种书体当中行书的用笔方法最为丰富,《宣和书谱》中说米芾自谓“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还有人说善用笔者能够“八面出锋”,意思是说笔锋可以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入纸、出纸,随机生发。各种笔画的造型只要在统一审美风格下,可以有也应该有多种变化,才会生动活泼。行书的笔法要点,大致可用中侧兼用、铺收相合、切翻挫接、俯仰向背来概括。

中侧兼用。中锋和侧锋的不同用法效果,在晋唐经典小字行书当中并不明显。我们现在学习行书,多用小字放大的范本来临写,造成了技法上的脱节。其实大字、小字各有其法,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临古帖力求能同原帖大小,从纸、笔等工具材料方面尽量靠近古帖,在自然书写的状态下,比较顺畅自如地再现原帖形神,而不必去刻意关注笔锋的正与侧。说中侧兼用,其实是指用笔要“自然和顺”,不必机械地苛求所谓规则要求。笔锋入纸前的形态有两种,一是尖圆,二是扁平。如果用正确适当的提按使转,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写出中锋效果,我们称之为“圆笔中锋”或“扁笔中锋”,“圆笔中锋”更接近晋唐古法。

铺收相合。这一笔法特指用毫,也即笔入纸的程度。铺毫和收毫互相结合,准确地使用“铺毫”,能大大提高毛笔的表现力,使线条笔画深厚沉实。但在铺毫之后,还要能“收”起来,避免笔毫塌软在纸上,这需要毛笔富有弹性,还要有正确的用笔方法。笔法是在毛笔的一定弹性范围内说的,相对而言,写小字行书对毛笔弹性要求较高,工具精良,“铺、收”较易做到相合。写大字行草要注意“调锋”, 可以在书写过程中通过“转笔”调锋,有时也可以让笔离开纸面,调顺后继续书写,这类技法,主要来源于书写实践。

切翻挫接。切主要指入笔和转折处,应有用笔如刀的感觉,能发力于毫端,迅疾入纸,完成点画的入纸造型。翻,是指在运笔过程当中,迅速改变行笔方向时,可用“翻”的方法,以保持笔势畅达,气息不断。挫,指笔画的末端的回锋停顿动作,作篆隶是“回锋”,作行书则用“挫”更适当,既是一种回收暂驻,也是蓄势待发。接,是点画之间的连接,有时要接得天衣无缝,气息通畅,有时要接得对比和谐,丰富自然,需在实践中反复揣摩体验。

俯仰向背。俯仰主要指纵向的字中上下的笔画,或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笔意,可以笔断意连的字势,也可用实笔的萦带。向背主要是指横向的左右笔画或行间的左右字,尽量自然形成地开合聚散,增加作品节奏意味。

第二,字法。行书字法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字形,二是结构。字形丰富用法主要从文字资料中选取,如王铎的一些行书字法就是借鉴了篆隶。美观的典型的字法结构是学习法的主要内容,应在书写实践中自觉应用

第三,章法。行书的章法布白最为丰富,因为其字形本身,可以偏于行楷或行草,所以章法复杂,处理手法也多样。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章法的首要标准就是美观自然,艺术传达没得信息,但对美的认识标准又不尽相同,书法艺术必须从传统经典的作品中去汲取营养,建立起“古典美”的范式。传统的“中和”之美,仍是行书章法的主要标准。如何从技法上去把握视觉的“度”?这种感觉和能力还要是从对经典书法作品的分析模仿中得来。

三、行书临摹与创作

第一,临摹。“临摹——分析——总结——临摹”是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在一个循环当中,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字帖中的某个方面或字的某一特点,掌握住了以后,再找一个点,继续琢磨。临帖由营造良好的氛围、准备合适的工具材料开始,就是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说的“五合交臻,神融笔畅”,选符合性情的古帖佳本,从一点一画,至一字二字,再一行两行。入手选中的几行要做深入全面的分析,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动手、动脑同步,临摹与研究同时,有所思,必有所悟有所得。




第二,创作。在临摹有一定的心得之后,可以尝试创作实践。意临也算是创作的一种,在把握住原帖精神的前提下,表现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改变原帖的章法,或者强化其某些风格特点。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的作品,就有不少就是意临古人法帖。

第三,集古字创作。宋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在集古字上下工夫,是继承古法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原帖的风格换个内容,可用部分原帖中的字作为支撑,在能较好的把握该贴的特色之后逐渐蜕变脱帖,进入较为自由的创作书写阶段。之后,仍需继续加强临帖,适当关注创作的形式、技巧,重点提高文、史、哲等方面修养,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

张宏伟:许昌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9ef6e2e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