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2022-03-25 21:15: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秋兴八首赏析》,欢迎阅读!
八首,秋兴,杜甫,赏析


凉风忽侵体,秋意正阑珊

——读《秋兴八首》



秋天,这个极具画面感的季节,在文人骚客们的眼里寓意各不相同,虽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离别之殇,但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壮志。寓意如何,在于人的心境。一叶知秋,望着满地的红叶,一夜之间光秃的枝桠,总是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思。

而在杜甫的眼里,秋天的悲凉更甚。在写《秋兴八首》之前,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至此秋风的凄厉恣肆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杜甫在夔州的旅居生活中,围绕一个“秋”字创作了八首名传后世的七言律诗。在这八首诗当中,“秋”字或直接出现,或暗含于诗,以一个“秋”字贯穿整首诗,如其一的“丛菊”,其二的“八月”,其三的“清秋”其四的“秋江”其五的“岁晚”其六的“素秋”其七的“秋风”其八的“香稻”。八首诗浑然一气呵成,情感的宣泄酣畅淋漓,不容丝毫阻滞。即使杜甫所写的秋天可能是早秋,但他漂泊异乡的孤独感使得他对这秋天的凉意显得格外的敏感,秋意刚刚袭来,侵体的凉风已经宛若深秋一般,不由得让人感觉到阵阵寒意。

据史料记载,杜甫曾在夔州生活两年,这八首诗是杜甫在旅居夔州的时候所作。这个时候的杜甫已经没有了在成都时的严武以及其他朋友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全家不得不由成都迁至夔州。严武的死给杜甫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身体本就多病的他感受到生命已经渐渐地走向枯竭,然而壮志依然未酬带来的悲凉之感无孔不入,而在这几年漂泊的生活当中,心系天下的杜甫更是亲眼看见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即使如今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国家已经为此耗去了太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国库空虚,百姓疾苦,四周的蕃夷趁乱割据,分裂王土。杜甫感受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唯有将一腔悲痛之情,投入到诗作当中。

在其一和其二当中,都是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怀念。“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一句将秋天的气息以具体


的形态描摹了出来,寒霜已经在侵蚀树木,萧瑟的秋意阵阵袭来。巫山巫峡独特的地势更将这隆重、浩大的秋意渲染得无以复加。在第一首和第二首中,“孤舟”“寒衣”“孤城”“猿声”“悲笳”这些充满悲凉意味的词汇反复出现,都是为了将一个多年漂泊在异乡不能归家的游子的孤单感、漂泊感这样一种心境烘托出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这两句如出一辙,交相呼应。“丛菊两开”,看着花落又花开,杜甫忽然意识到这已经是夔州的第二年了;“夔府孤城”夔州地处西南山地,地势的险峻复杂更显得人烟稀少,不像北方的平原,人烟密集。这两句诗都是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怀念,但是第一句“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故园”究竟是指杜甫的家乡河南巩县还是皇都长安?在我看来,那个“故园”指代的是长安,杜甫因为安史之乱已经被迫逃难多年,杜甫的心也和这曾经盛极一时的土地一样,变得满目疮痍,如今安史之乱已经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渴望回到曾经的故土长安,渴望重回国家的怀抱,这种对故园的怀念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对家国的归属感。

而在其三、其七和其八当中,则主要表达的是杜甫对年华不再、青春已逝,然而却依然是漂泊他乡、壮志未酬的慨叹。但是在这三首诗当中,悲凉的气氛已经不如前两首沉重,杜甫有意在用一种轻松的笔调将自己的失落之情表现出来。“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将一副诗人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山城的美景的景致展现给我们,而后整首诗受前面的笔调所影响,呈现出一种与前两首诗的悲凉大不相同的悠然状态,在感情的抒发上,杜甫借用匡衡、刘向淡泊功名的典故,来表现对自己仕途不顺的自嘲,但是“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这一句写曾经少年交好的同学如今都已经在长安过着富贵的生活,这其中不无对那些无所事事只知向权贵阿谀奉承的人讽刺,当然还微微带有对自己如今没有入仕的些许自得。而在其七和其八当中,更是直接集中表现了杜甫对年华不再、泊江湖的感叹,其七中前面所有对浩大壮观的天地宇宙的细致描写,都是为了烘托最后的这句“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和这茫茫宇宙相对比,更突出“天地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处”的寂寥之感。在第八首当中, 除了“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种别致的用法外,“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将曾经能够一起出游的美好少年时光再现出来,引起我们对过去回忆和怀念,然而诗人转而一笔“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


低垂”,将如今青春不再,只能远远地望着那曾经的故乡的现状与美好的过去进行对比,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而在其四、其五和其六当中,都是主要在借一种古今对比来突出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的现状,表达了杜甫对战争的批判以及对贫苦的黎民百姓的同情。在其四当中,“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先将长安近年来时局多变,国家分裂割据的局面展现出来,“安史之乱”是导致诗人漂泊异乡的间接原因,因此在这首诗当中除了对山河已变的悲叹,还有对导致战乱的人的讽刺以及斥责。其五和其六当中,更是将过去强盛壮观的盛况与如今民生凋敝的现状进行对比,着力渲染过去的繁华,然后一笔转回现实的凄凉。“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和“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这两句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实的凄凉替代了过去的繁华,透骨的悲凉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杜甫在书案旁沉重的叹息声。

当然这些感情并不是割裂的,在任何一首诗当中,都可能含有一种或者多种感情,如第八首当中杜甫在抒发自己对年华已逝的感叹之余,“白头吟望”这四个字也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而在第五首当中“一卧沧江惊岁晚”除了对古今的强烈对比的感叹,也有杜甫对自己青春已逝、年老多病的力不从心。

在这八首诗当中,无论是对故乡长安的殷切怀念,还是对年华转眼逝去壮志未酬的感叹,又或者是对繁华不再民生凋敝的哀叹,都是杜甫最后一次的用尽生命力的抒写。一个“秋”字就像一个引子,轻轻的一个碰撞,便将杜甫内心对家国、对自己的那些压抑已久的情感牵扯出来。

秋不是深秋,情却是深情。 凉风忽侵体,秋意正阑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9829fe57fd5360cba1adbb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