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性社会学潘绥铭观后感》,欢迎阅读!
性社会学潘绥铭观后感
潘绥铭是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博导、荣誉所长。应知识新闻工作室的邀请,他为我们独家提供了一篇文章,讲述了自己对于2016年性社会学研究状况的看法,下面来分享一下。
2016年,在中国的“性社会学”发展历程中,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因为这个学科从1986年在中国发端,到2016年正好30年。中国的性社会学已经成为国际上性社会学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什么是性社会学呢?它不是性医学,不是研究性技巧,不是性心理咨询,更不是性治疗。性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立场和方法来研究“性的社会现象”,需要有学术成果,不能是单纯的宣传普及或者社会活动。
那么,2016年的性社会学都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核心期刊《中国青年研究》发表了7篇系列论文,专门讨论性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这标志着性社会学已经实现了学术成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果说,在以前“谈性色变”的时代,人们还需要某些大声疾呼的、思辨游戏的、心灵鸡汤的文章;那么到了2016年,性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就必须从根子上来讨论一下,我们究竟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观察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性”呢?
《中国青年研究》发表的这7篇系列论文,介绍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民族志、定性研究方法、不方便抽样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篇题目是《主体建构论及其一般机制》的论文,还获得了黑龙江省社科成果二等奖。这篇文章是从实地调查“小姐”和“老板”中抽象出来的,是方法论的创新之作。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些论文可能都太深奥了。但是,研究方法是一切研究成果的亲娘。如果性社会学一直停留在道德主张、时事评论、讲故事的初级水平之上,那么它就已经是胎死腹中。
其次,潘绥铭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连续发布41篇文章,说的是2000年、2006年、2010年和2015年四次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涵盖中国人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方方面面,至少包括89个问题。这在国际上还是首次,是为了给中国人民的“性史”留下确凿的记录,也是为了贯彻“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研究理念。知识新闻也曾经转述过一部分调查结果。
第三,研究性工作者的专著正式出版,一些传播性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微信公号也建立了。这本专著叫作《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作者是社会学家丁瑜。这本书是研究“小姐”的专著,其中有很多精彩之处和创新的论述。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也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发布性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还在2016年连续举办6场学术讲座,引来他山之玉,强化本土研究,功莫大焉。
第四,在正规出版的杂志期刊上,2016年的性社会学文章还真不少。一方面, “性教育”这个主题发表的论文最多,多达682篇,而且其中有134篇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意味着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这其实既不突然也不奇怪,因为性教育这个主题一直都不是敏感话题,又很能顺从大众的呼声,很安全,才能被发表得很多。但是潘绥铭认为,2016年的
性教育研究,依然是步履蹒跚、乏善可陈。其中很多文章仅仅是信口开河、毫无证据。即使有些实证的文章,也大多是不够规范的初级问卷调查结果。
当然,性教育的实践也有亮点。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方刚的“赋权型性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刘文利的“小学生性教育”等社会实践,足以给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前景。
另一方面,有关“同性恋”的文章,在2016年发表过153篇。这当然是大好事。可是潘绥铭说自己嘴刁,还是没嚼出什么味道来。各种“性的少数人群”自己主动发声的文章有多少呢?他们仍然仅仅是“被研究的小白鼠”吗?
除此之外,杂志期刊还发表了一些其他主题的文章,包括儿童性侵害、性犯罪、性骚扰等等。尤其是,关于艾滋病的非医学文章,涉及到“性”的有58篇之多!
这几乎全都渗透着“性等于恶”的意识,都把“性”跟各种不良情况连接起来,而且只有这样才能被发表。但是潘绥铭说,“性”难道不是人类和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没有之一吗?难道不是推动人类和人生蓬勃发展的动力吗?难道不是人类和人生最基本的权利吗?
所以说,即使到了2016年,也仍然需要普及这样一个常识:“性”不仅在两腿之间,更在两耳之间;而性社会学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学术水平,更取决于研究者们自己的价值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9725a1e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