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言文翻译专题》,欢迎阅读!
文言翻译专题 陈龙江
综述:在高考语文试卷考查内容的分布中,文言文是一重要板块。从分值来看,列语文各考点第三。(前三分别是作
文60分,现代文阅读22分,文言文19分)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知识最重要的检测手段。一则此手段化客观(选择题型)为主观,以展现考生个体素质;再则,更重要的是,它是文言水平检测的极恰方法,能涵盖几乎所有的文言知识点,能综合体现学生文言水平的综合能力。
我们再从最近十几年试题结构的变迁中来认识此题型的地位。以前是文言占17分,其中选择题12分(4个小题),翻译5分,翻译题目来自第一卷的文言文段;后来是文言仍占17分,但选择题变为3个共9分,而翻译增加为8分,题目通常为另选的一小文段;现在文言分值为19分,这增加的2分一并扩充在翻译中,已是10分的题了,题目来源是以上两种中的一种。
其三,文言知识是比较凝固的,文言翻译更是有规律、方法可循,文言翻译采分点亦比较明显,所以,文言翻译这十分,考生不容错过1分,亦能抓住每一分。
鉴于此,考生须透彻梳理本题。
专题内容:一、文言知识点:
实词(语境中的词义,常见的120个)、虚词(语法功能,常考的18个) 通假、兼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互文 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文言句式(两个四种)
文化常识(职官、礼仪、科举、宗法、历法、称谓等) 二、翻译示例:(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翻译题)
(四、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欲杀之,以勋旧而止。 2、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 译文:
翻译题示例二:
1、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
三、文言翻译方法:
字字落实(语境中的词义,虚词的语法功能) 留 删 换 补充调整(补出省略部分,调整文言句式) 调 补 辅以意译(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 贯 整体局部互动,猜解试探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度量单位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贯:译文要语意贯通,明白流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四、文言翻译课内习题。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
2、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刭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刭而投之溪水。如此者
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
译文: 3、(04年高考全国卷)(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
五、文言翻译课外习题。
1、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夫欲其母之死者,虽死亦不能悲哭矣。(注:古代江淮一带称母亲为社)
译文:
2、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译文:
3、孟子谓齐王曰:(1)“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2)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4、华歆从会稽还都,宾客义故赠遗累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临去,语众人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怀璧为罪,原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
译文: 5、(04高考重庆卷)(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6、(4高考广东卷)(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7、(04高考浙江卷)(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
8、(06年高考四川卷)(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译文: 9、(06高考全国卷)(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1
(2)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译文: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王士禛《池北偶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适弹琴 适:________ ②矫首 矫:________ ③善否 否:________ ④贸薪 贸:________ ⑤囊此 囊:________ ⑥受工之直 直:________ ⑦老人所贻 贻: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颇善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②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 ③工即鼓前曲一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位木工令太守“惊异”之处有: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淝水之战》节选)
秦兵逼淝水而陈(1),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2):“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3);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4),死者什七八。(《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 [注释](1)秦兵:指前秦苻坚的军队。(2)谢玄:东晋名相谢安之侄,时任前锋都督。融:苻融,苻坚之弟,封阳平公,时为秦军统帅。(3)青冈:地名。在安徽寿县境内。(4)重(chóng):加上。 (1)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确读音和解释。 A. 秦兵逼淝水而陈( )( ) B. 我以铁骑蹙而杀之( )( ) C. 蔑不胜矣( )( ) D. 遂麾兵使却( )( )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君悬军深入(2)死者什七八
A. “悬军”的意思是“率领军队”;“什七八”的意思是杂七杂八。
B. “悬军”的意思是“孤军”;“什七八”的意思是“十人里面有七八个”。
C. “悬军”的意思是“悬赏军队”;“什七八”的意思是“一百人里面有七八十个”。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 此乃持久之计( ) B. 若移阵少却( ) C. 融亦以为然( ) D. 自相蹈藉而死者( ) E.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 (4)区别、解释下列各句中“使”字的含义和词性。
(1)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 (2)使之半渡 (3)遂麾兵使却 (4)时周瑜受使至鄱阳 (5)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答: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
(5)下列词语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风声鹤唳 B. 草行露宿 C. 云集响应 D. 冰清玉洁
(6)翻译句子:①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 ②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译文:
附录:《文言固定句式翻译》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
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9.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0.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1.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3.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4.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5.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16.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17.(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91aba4069eae009581bec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