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欢迎阅读!
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条主要途径,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对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
大学生主要在校园内生活,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的接触不多也不深入,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多数来自书本、报刊、广播,或是师长、亲人、朋友。这种间接的对社会的了解,往往失之片面和肤浅,从而导致大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很少从社会和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往往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而难以正确处理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利益关系。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锻炼,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对社会难以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导致个人利益偏离社会整体利益。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2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旧的知识日益被更新,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尽管努力把新成果、新信息、新知识引入课堂,传授给学生,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使学生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通过了解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大学生深入实践,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从发展的主流来说,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能正确认识自己。但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主要在家庭、学校的环境中活动,因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上依赖性强,独立自主性差,讲究吃穿,追求安逸,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待人处事上,个人主义严重,缺乏集体观念和诚实、谦让、与人合作的精神,思考和处理问题常常以个人为中心,自以为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有些大学生虚荣心、嫉妒心重,胸襟狭小,经常为小事耿耿于怀;还有些大学生学习态度浮躁,言行不一,满足考试得六十分,缺乏百折不挠、脚踏实地的精神,没有远大理想与抱负。因此在实际中,应注意及时引导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彻底改变那种重书本、轻实践、眼高手低的坏毛病,树立不唯书、不唯上、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持久深入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了这种结合,才能使成才教育收到实效、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克服那种不拘小节,不注意基础文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不良习惯,树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3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9146d8c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