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

2023-01-23 23:05:4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欢迎阅读!
地利,天时,不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亲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外城; 3[]护城河; 4[兵革]兵器甲胄; 5[]舍弃;

6[]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7[山溪]山河; 8[]:背叛; 9[]包围 10[]极点

1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 12[地利]地理优势。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宽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得到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得到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不作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字通,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8bc926f1eb91a37f0115c0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