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故居重修记

2022-04-09 20:24: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故居重修记》,欢迎阅读!
陈寅恪,重修,故居,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陈寅恪故居重修记

1969年春节,陈寅恪一家被勒令搬离东南区一号楼,迁至西南区五十号。在这之后不久,夫人唐被家庭妇联叫去学习7月才结束。这期间,陈寅恪平时要接受造反派的审讯,常生活常常没人照料,身体状况愈加不好。《陈寅恪的最后二丨十年》一书作者陆键东回忆,审讯之时,疲惫不堪的陈寅恪还说过“如在死囚牢”之类的话。



终于,这位被打成“死囚”的大学者在是年10月不幸离世。唯一可称幸运的是,在50年代的时候,为了使父亲陈三立在杭州西湖边的墓地不至因扩路而被迫搬迁,陈寅恪受周恩来之邀,“不太情愿”地出任了政协委员。这个政协委员的身份,也使得他的尸骸在火化后拥有寄存于广州银河公墓的资格,不至于遭到被造反派“焚尸扬灰”的厄运。

陈寅恪生前曾经表示,他的遗体要葬在父亲陈三立及生母位于杭州西湖的墓地旁。但在“文革”期间,作为身处革命“食物链”最下端的一名“臭老九”,陈寅恪的遗愿毫无实现的可能性。



“文革”结束,陈寅恪的后人开始为父亲的著作和下葬事情奔波忙碌。长女陈流求联络各方,力图解决父母骨灰“入土为安”的大事,完成归葬杭州的遗愿;幼丨女陈美延负责搜集十年间陈寅恪散佚的文稿,整理亡父遗集。但她们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浩劫结束,陈寅恪骨灰的归葬之路也会走得如此颠簸。



几经周折 安葬之路漫漫

上世纪80年代,杭州市政丨府出台了一个规定,所有原位于西湖的墓葬必须重新到有关部门登记,凡未重新登记者均被视作无主坟,将予以铲除,陈家的墓地也在此之列。远在成都的陈流求闻讯后,于1991年底奔赴杭州补办手续。



虽然后来陈家墓地“有惊无险”地得以完存,但在政丨府实施清除墓葬的过程中,墓地仍然受到了波及,墓碑惨遭腰斩。这让陈氏姐妹心有余悸,不敢再将父亲葬于杭州。她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将陈寅恪的骨灰改葬于江西庐山的松门别墅。松门别墅原本是民国时代的江西省因拖欠陈寅恪留学款项而赔偿陈家的,陈寅恪本人在诗中也曾将此处视为故宅。

九十年代,陈寅恪的价值开始被重新发掘,江西政丨府对迁葬一事表现出了积极姿态。1994年,江西方面有关部门对陈寅恪之墓的迎葬、改建之事一口答应。然而随着一些政丨府部门的人事变动,此事又变得不了了之。



时间转眼到了2001年,画家黄永玉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了陈寅恪骨灰入葬难的问题,决定帮忙。是年7月,黄永玉联系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请毛致用在陈氏姐妹就“陈寅恪先生骨灰葬于庐山”一事致黄永玉的信上签署意见,并转交给江西省。不到一个月,长批示的《意见》就送达毛致用处,承诺此事“即可具体商定实施”。就在众人觉得成功在即的时候,江西方面又是人事变动,功败垂成。



就在事情又陷入僵局时,转机也出现了。2003年初,庐山植物园告知陈美延,他们有意安置陈寅恪骨灰。行政隶属上,植物园归中国科学管理不受地方辖制,这样就绕开


了江西省政丨府和民政厅。



而当时,陈寅恪的学术价值已开始为文化界所意识,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所谓的“最不应该成为公众人物”的陈寅恪,已悄然成了众人争抢的一个“文化政绩工程”。2000年,杭州政协就有提案,希望将陈寅恪之墓安葬杭州;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也就安葬一事与陈寅恪的女儿交涉;而广州的中山大学,也有过将陈寅恪先生的墓葬移回广州安置的想法。

而在陈流求和陈美延看来,杭州政协的想法只限于提案,付诸实施还需要不少时间;而白鹿洞书院则在具体迁葬的问题上,与陈氏姐妹无法达成一致;至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及父亲浩劫期间在此所受的种种不公,她们未予考虑。最后,还是选择了庐山植物园。 2003616日,陈寅恪113岁冥诞。陈氏姐妹在家人陪同下,出席了在庐山植物举行的墓碑揭幕仪式,碑文选择陈寅恪先生屡被后人称引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黄永玉题写。陈寅恪夫妻的骨灰,经过34年周折,终于找到了一方憩息之地。

历经风雨,故居终回旧貌



在陈寅恪的骨灰历经安葬的波折时,他位于中山大学东南区一号的故居—这栋二层的红砖楼,也在数十年间经历了许多风雨。



1969年,陈寅恪一家被迫搬出居住16年之久的东南区一号。故居对面的大钟楼是中山大学工宣队的办公场所,工宣队早就看中了就近的东南区一号。房子空出来以后,工宣队将此楼作为指挥部使用。



1977年,中丨共中央发布《关于工宣队问题的请示报告,批准“文革”期间进驻各大专院校接管学校领导权的工宣队撤离学校。中山大学也不例外,于是,东南区一号重新成为教师的寓所。据中山大学的曾宪通教授回忆,哲学家杨荣国教授成为第一位入住东南区一号的学者。1978年杨荣国去世,容庚教授住进东南区一号二楼。尔后,王季思、商承祚等知名教授也曾在此居住过。90年代,此楼还一度用于学校的行政办公



但由于这栋楼多年一直都在使用,校方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进行彻底修缮,也没有对外开放。由于年久失修,外观已显得陈旧,墙体有斑驳脱落的迹象。



2007年,中山大学开始着手陈寅恪故居的修缮工作。是年9月,历史系主任刘志伟起草《中山大学建立“陈寅恪故居陈列馆”项目计划,确定在旧居基础上建设“陈寅恪故居陈列馆”。校方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将其恢复至建筑之初的样貌。107日,刘銮雄慈善基金向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港币200万元,用于陈寅恪故居的修缮和陈列馆的建立费用。



因为要力求恢复故居原貌,校方在修缮过程中参照了照片以及文本资料,派人四处寻购类似于陈寅恪故居中当年所陈设的家具。陈寅恪故居中原本多用红木、藤制家具,为此,校方特地派出相关人士前往中山市大涌镇、广州市芳村等多地采购与陈寅恪故居匹配的家具。



在多方寻购家具的同时,陈寅恪生前用过的旧物也有部分被重新发现。生物系韩德聪


教授在陈寅恪“文革”期间迁居西南区时,曾请陈美延确认陈寅恪故居的旧物。陈美延看后,确认一张柚木办公桌为陈寅恪用过的旧物;另有一个五抽柜,柜顶上还有一块玻璃镜,是唐家的私人旧物。这两件家具由校档案馆和校房管部门收回,及至陈寅恪故居修缮,才重新被人发现。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09107日,陈寅恪教授逝世40周年纪念日,陈列馆完成修缮,大厅内陈列着陈寅恪手拄拐杖傲视前方的半身塑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题写了“陈寅恪故居”的门匾。而在楼外左侧墙上,依旧是那块见证风雨的门牌:“东南区一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8475dcd5fbfc77da269b1b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