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人送别诗小析》,欢迎阅读!
唐人送别诗小析 2010-04-06 20:09
唐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就是这花枝上青青的一叶。花,固然是美的,可那也需要枝叶啊,有花、有枝、有叶,那花才可人,才悦目。浩浩唐诗,其内容包罗万象,有边塞诗、田园诗、劳作诗、爱情诗、送别诗„„,在这里,笔者想撷取送别诗,谈谈唐人送别诗的一些特点。
唐人的送别诗,就其门类讲,有春夏秋冬,有早送晚别,有驿寓津渡,有筵饯睦邻,如果我们展玩吟讽,虽然是各言其志,各抒其情,但意妙争妍,趣味横生,我们不难玩出其中之所意,吟出其中之所蕴。
唐人的送别诗以体制短小,内容简洁居多,语言往往通俗明快,如闲谈常语,但这并不妨害其固有特点的凸现,如下面的两首送别诗:
南行别弟(其一)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我要到万里之遥的南方去,看着春天的大雁北飞来归,而自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与你一同归家?
毗陵留别 朱放
别离非一处,此处最伤情。 白发将春草,相随日月生。
世上别离的人很多,可这里的离别最伤心,以后的日子啊白发与春草一样而生,与日月相随而长。
信手摘录二首,这些诗确实让人不用转弯抹角去思忖,不用费尽心思去研读。那种分开之痛,别离之情,边读边会涌上心头。下面,笔者想具体谈谈唐人送别诗的一些特点。
一、文字浅显,节奏舒缓。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分离的场面,有的甚至是生离
死别,在这种场景之下,有多少人会把别离之言讲得婉曲含蓄?倘使让人费解,万一让人不明,岂不遗憾万分?因离情而伤痛,又有谁会说话如夏日急雨。离别总是伤心的,此时总叫人欲说无语,不仅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更是因为纵有千言万语又何从说起?况且伤心的话儿总是凝噎、拖曳。你说,表达这种感情的诗句节奏会快吗?肯定不会!这是人之常情。唐人的送别诗同样具有这些特点,语言浅显易懂,如家常闲扯,但不失工整与精美;语气舒缓,如秋江慢流,但不失节奏感与韵律美。
不妨先看看韦承庆的《南行别弟(其二)》: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亦无声。稍具诗歌知识的人都能把握好这首诗的朗读节奏:缓慢、舒展、自若。这五字句应该是三拍(“二、二、一”式),只有读出三拍的节奏来,才能读出那么一种舒缓感与悠远感,只有细嚼慢咽,才能品味出诗人与亲弟弟不忍分离而又无奈的伤痛之情。这种感情没有高呼大叫的激昂,却有长长悠悠的别情,它挥之不去,弥留久远,就像一瓶珍藏多年的葡萄酒,虽没有烈酒冲鼻的摄人心魄的厚醇,却有久久悠悠的沁人心脾的芳香。“长江的水呵是那样的淡而无味,我们送客的情呵是那样的悠远久长”。这里的节奏你说能快得了吗?
那么,它为什么能有这样一种舒缓、悠远的节奏呢?我想,是因为作者精心的遣词造句,精心的选择诗歌意象。“淡淡”、“悠悠”就其形式而言是运用了叠词,叠词作用之一就是重复、缓慢;就其内容而言,叠词能产生一种悠远感、绵亘感,而这种情感基调与送别时的感情基调是吻合的。唐人送别诗中叠词的运用是最常见、最普通的:
关路迢迢匹马归,垂杨寂寂数莺飞。 ..
——刘长卿《送友人东归》 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淡淡草萋萋。 ..
——无闷《暮春送友人》 雨晴江馆柳依依,握手那堪此别离。 .. ——牟融《送罗约》 前峰后岭碧蒙蒙,草拥惊泉树带风。 ..
——卢纶《送韦判官得雨中山》
这里的种种别情,样样离愁,固然是由作者的真情实感而生,但也不可否置是借助了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叠词,使得其在浅显的文字中,表达出悠悠绵绵的那么一种缓缓流淌的情感。
二、意象典型,情景互生。唐人的送别诗往往选取典型的情节意象,以特殊的“景”
去煽情,以烘托、渲染别离的气氛,这种手法也被后来的宋词所借用。因典型的意象这个“景”而生情,或触景生情,在送别诗中是惯用的。别离已经是够痛苦的了,再加上令人伤感的景,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因此是情景互生。
先读一首王昌龄的《送张四》: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让我们看看作者组合了那些典型的意象:枫林、悲水、冷山、冷月、清猿。秋日的枫林——人已伤心,时节也让人伤感;悲淌的楚水——水也因之被感动而悲切;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王昌龄把分别的时刻定格在傍晚时分,而这时候应是“飞鸟相与还”,“田人荷锄归”,该回家之时却要出行别离,你说能不愁吗?所以诗中说:枫林已愁暮。这里,作者选取的那些典型意象的基调都是“凄凄惨惨戚戚”,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生,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上面这种艺术手法的最好诠释。如果是吟诵其他什么高兴之事,那就应该选取另外一种景致:风清月明,桃红柳绿;抑或是: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因为有“这一个”的情,才有那样的景,景随情生,情景影随,情如何,景也如何。在文学艺术中,情与景是一对终生相伴的鸳鸯鸟,情与景永远是相守相厮的。唐人送别诗中的情与景同样是始终互生互兴。我们可以再来看看另外几首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即诗中的“景”:
古木无生意,寒云若死灰。
——张说《岳州宴别潭州王熊》 水边秋草暮凄凄,欲驻残阳恨马蹄。 ——赵瑕《赠别》 鹤唳天边秋水空,荻花芦叶起西风。
——陈羽《小江驿送陆御侍归湖山》
上面这些别“景”是典型别“情”之中的“景”,反过来,别“情”又因别“景”而更深、更广。古木、寒云、秋草、残阳、秋水、西风这些景物无一不是令人伤感的,别离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因此是情景互生。
三、虚实相生,凭虚传神。唐人的送别诗并不单写道别的场景,而往往是前几句记
别,后几句抒怀。据前面的事而抒写别情,从实处下笔,到虚处归结,虚实相生,凭虚传神,以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生活。美学家宗白华讲过,只有虚和实的结合与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不妨先看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本诗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写想象中洛阳亲友对自己的牵挂,实际上是写自己对亲友那种扯不断的思念,这里以反写来实现虚写。其二,因为诗的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使诗歌的意蕴不仅仅停留在普通的别情上,更是写出了诗人内心高洁的心志:不受功名利禄的萦绕,心如玉壶之冰,高尚清白。这种宕开诗意
由实见虚的写法,使诗歌承载了更多的言外之意,传达了更丰富的内涵,使更多的人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我想,这正是王昌龄的高明之处。类似的表现手法在高适的《别董大》中也凸现无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离别本来是伤心的,可诗人在这里传达出一种豁达、乐观、向上的情感,而一改往日“执手相看泪眼”的凄凉场面,颇有一种“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感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所体现的情怀应该是够豪放、够乐观,听了诗人的这两句鼓励,谁还不会“雄赳赳,气昂昂”地往前走呢?因此,本诗在抒写一般的别情之外,更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高亢乐观的情调,这种意蕴只能在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中才能体会到,也因为有虚写的这层涵义,才使本诗成为千古绝唱。诗的前两句是实写,通过“黄云”、“北风”、“白日曛”、“雪纷纷”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场景,后两句基调上是笔锋一转,由伤感而坚定;写法上是意境顿阔,由实景而虚写,充分体现出诗人更高的境界,更广的心胸。这种宕开诗意,凭虚传神的写法,在唐人送别诗中随处可见,又如:
送裴陟归常州 皇甫冉
夜雨须停棹,秋风暗入衣。 见君常北望,何事却南归。
诗中的“北望”是北望长安,心望朝廷,因此,诗里更传达出一种官场上求进无门,不得而隐退的深深的遗憾,反映出诗人仕途失意的无奈,这是本诗字面上所没有的意味,这种因虚而诗意陡广,因虚而诗味更浓的写法还可以举出例子来,如卢纶的《送颍阳徐少府》:颍阳春色似河阳,一望繁花一县香。今日送君君最恨,可怜才子白须长。诗中隐隐的写出才子到老都不得升迁的遗憾,此诗之意味与上首相类似。
对唐人的送别诗,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去细细研读,如果我们读了以后能慢慢反刍,那么,肯定能挖掘出更好更多的东西来,自己在这里谈的不免管窥蠡测,肯定有不当之处,愿得到指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82340d9d15abe23482f4d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