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与分析

2023-01-24 02:03: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与分析》,欢迎阅读!
青玉,辛弃疾,鉴赏,分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与分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赏析词文: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作者词中的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


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词中连用两层衬托来写人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罪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甘寂寞。

5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803352b580216fc700afd9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