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2022-04-02 19:41:3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节习俗》,欢迎阅读!
春节习俗
各地春节习俗——山西

http://www.sznews.com 2009-01-04 16:08 深圳新闻网 【字号:大 小】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


梨祭祀。

又是一年春节到。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一种文化胎记,春节以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乡土情结,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随着时代变迁,春节逐渐被人们淡化,拯救春节的呼声也随之而起。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春节?山西人过春节还按老法儿过吗?春节习俗与现代生活有无冲突?带着此类疑问,本报特别委托我省权威调查机构―――山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展开了这次调查。该中心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从26日至29日,共拨出1180个电话,地域遍布我省11个地市。被访者既有城市居民也有农村居民,从孩童到老年人。通过调查,基本勾勒出山西人对春节习俗的“认知”图。山西居民对春节习俗有哪些想法?且看调查结果。

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民间旧习用天干、地支来测算吉凶祸福。主要寻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那一天对到辛日,则意味那一天交好运。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几是辛日,便称“几日得辛() 那一天对到“辰”日,则意味着当年是“几龙治水”。一龙治水,意味着雨涝;十二龙治水,意味着干旱。假如初七日逢辰,则雨水均匀,意味丰收。如今,测算日子的习惯渐少,代之而起的是早上观察天气的阴晴变化,并根据当地历代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以猜测本年度的年景丰欠。阳城等地旧有“此日清和,民无灾难”的俗话。 晋东南地区要于“人日”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 临县等地习惯在门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称作“灸地” 晋南地区习惯用彩色丝线和绫绸制作首饰、称作“彩胜”。这天男子往往进行游宴。

吕梁地区习惯“跳麻老姑”游戏。用椿木制作一个女形人物,两人先闭住眼默祷数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跃 跳到与默祷数字吻合时,观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则为吉刮,背向人则为不吉利。 也有的地方习惯在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和顺县等地,又讲究上坟拜扫。 人节,民间妇女忌用针,忌纺线,忌吃米饭,传统习惯要吃七样蔬菜做成的饭菜。 晋西北地区一些县将人节称为“再过年”。鸣炮张灯,做席豪饮,盛况不亚于春节。

春节,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年的本意是说谷物熟了。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过年或过大年最初的含义,就是庆祝五谷丰收。

在黄河流域,由于谷物是一年一熟,大约在西周时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义引申为表示时间的用语了。古代由于历法的不健全、不统一和统治者对岁首的改动,年节并不固定,或十月,或十一月,或十二月。到汉武帝时期,才改定以夏历孟春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正月初一日,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称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辛亥革命后,各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春节。但是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执行。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为春节。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机关要放假三天庆贺。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一直是山西人的传统心理。而民间传统的过年,时间拉得很长,从头一年的腊八节以后就算开始了。春节前为预备阶段,春节后为庆贺阶段,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甚至二月初二日。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节中套节,节日不断,喜庆祥和是过年期间最大的特征。

从正月初一日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

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项为接神。原意是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今天已经成为迎新辞旧的主要象征了。内容首先是点旺火、燃年草和响鞭炮等等。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燃。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在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女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奠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旧俗女孩在旺火未烧通红时,不出家门。现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样和男孩子响鞭炮、放礼花。此时此刻,村村户户,鞭炮齐鸣,万里长空响成一片。硝烟中夹杂着旺火、年草燃烧松枝、柏叶的芬芳气味,天上人间全部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之中。

祭奠天地诸神是旧俗接神以后的隆重活动。家长要率领全家,依次给各个神位点灯、敬香、摆供、奠酒,三跪


九叩。设在当院上方的天地神位前供品最为丰富。晋北地区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称为“供献”的特制花馍。取意五福来临。盛器都是专用的细磁小盘。晋南地区除一般供品外,非凡讲究全猪和全鸡。全猪多由四蹄、一头、一尾来代表,源于古代的三牲祭神。鸡则是取了谐音吉,意喻大吉大利。另外,家庭主妇非凡注重在灶君神位前隆重供上“枣山馍”“枣山馍”用面粉嵌红枣蒸成三角外形,取意米面如山。上面饰以面塑的龙、凤、如意、福寿、瓜果等等。大者有十几斤重,往往是女主人灵巧手艺的代表佳作,已经演化成了室内灶前陈列的面塑工艺品了。

祭奠列祖列宗,是与祭神同样隆重的大事,祭神的所有仪程都要在祭祖中重演。祖与神已经成了同一概念。不少上年纪的老人,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起房盖屋、娶媳、聘女、生儿增丁,小到粮收多少,生活怎样。神情庄重,态度严厉,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尊祖孝先风范。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大体上分为家拜、近拜、远拜以及团拜等形式。

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民间有“大年下的头,马虎不得”的说法。小辈磕头时,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称,如说:“爷爷,我给你磕头了!”一人一拜,既不能一次呼两位长者的尊称,给两位长者同时磕头,也不能两人同时给一位长者磕头。对此,民间亦有“大年下的头,一个磕了一个磕”的说法。旧俗讲究三跪九叩,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也有的是只磕一个头。小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面带笑脸,欣然受礼。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假如家中有新娶的媳妇,则长辈须给新媳妇很可观的压岁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视自家经济情况而定。婆母还要另外赐给新媳妇一块上等布料,希望媳妇继续针黹。 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远拜则是本村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无论近拜还是远拜,主人家都要盛情接待,招待客人到家里喝茶抽烟,品尝糖果。对于前来拜年的孩童,要赠给礼品,或糖果一类零吃,或鞭炮一类玩物,或零钱作为压岁钱。小孩子拜年,总是满载而归。 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过年,盛行团拜。共聚一堂,互相祝福。 拜年时街上碰到人,均要拱手作揖,互相祝贺,多为“恭喜”“发财”一类吉祥语。

拜年活动,子孙尊敬老人,长者慈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和谐了人际关系,加深了感情联络。

春节这一天,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谐音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种钱币。饺子的形制又好象元宝。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金银锭。大年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招财进宝。民间煮饺子时讲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匣,全凭柴烧。民间有“人家发旺、全凭烧上”的俗语,指的就是这件事。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似乎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吃饭前要鸣炮示知。第一碗饭要敬供祖宗神灵。全家人入席要请家长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长致祝酒辞。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喻取之不尽。有人吃着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馀;吃着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着包钱的饺子,表示钱财两旺。不管谁吃着,大家都要表示祝贺。假如是小孩吃着,全家人格外兴奋,祖、父辈还要非凡赠予礼物予以祝贺。山西素有“荤年素腊八”的说法,春节,家家以肉做席。多为猪、羊肉。如今生活好了,鸡、鸭、鱼已经是常见的春节食品了。

春节这一天习俗,民间忌扫院,忌洗衣,忌使针。嫁出去的姑娘忌在娘家过年。非凡忌说有碍吉利的话。除夕晚上,大人们就一再叮咛孩子,年初一要非凡欢乐,不要使小性子,说话要尽说好话。春节,大人禁忌打骂孩子。家庭主妇非凡小心谨慎,防止打坏盘碗,万一失手,打坏碗盘,不要说话,静静将碎片拣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春节鸡、鸭不出窝,喂以上等饲料。晋北地区春节这一天忌挑水。晋南一些地方却讲究春节或初二日要从外面挑一担水回家,象征着招财进宝。

从春节的下午开始,村里兴办的传统社火或秧歌,便开始正式表演。首先在本村娱乐,挨门挨户拜年贺喜。主人家要用烟糖招待。上一年曾发生死伤灾病的人家,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冲喜。上一年曾娶媳妇、生小孩的人家,也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贺喜。冲喜与贺喜,主人的招待费非凡大方。本村拜年结束后,还要到临近村庄活动,一直到元宵节掀起高潮。晋南与晋西北不少县要持续到二月初二日。不参加社火活动的人们则开展下棋、打扑克、玩麻将等游艺活动。县城要举行春节长跑活动,参加人数众多,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佩戴红领巾的少年,热闹空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80301225901020207409cc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