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调研模拟卷(一)

2022-05-23 06:29:4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浙江省高考语文调研模拟卷(一)》,欢迎阅读!
浙江省,调研,语文,模拟,高考
浙江省高考语文调研模拟卷(一)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3题;共8)

1. 2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坐镇 雾凇 掉书袋 恭逢其盛 一叶蔽目,不见太山 B . 欠收 馥郁 殊不知 寻章摘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C . 伸冤 黏稠 捉迷藏 不知就里 天网灰灰,疏而不漏 D . 端倪 沉湎 撒手铜 既往不咎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 4分) (2019高二下·官渡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造酒技术 。古人最早造酒是用稻米发酵,即将稻米中的淀粉发酵,酿造成酒。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 想到既然稻米中的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于是,他们便利用谷子、小麦、大麦、高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酿酒。随着造酒原料的逐渐丰富和造酒技术的改进发展,酒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有了今天 的酒。

,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关于葡萄酒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历来都没能达成共识。有证据表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清楚的情景。

那么,葡萄酒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在汉代。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宛左右以葡陶(即葡萄)为酒”,于是,便将此酿酒技术带了回来。我国从此有了葡萄酒。到了唐代,葡萄酒在我国 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便是形象反映。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源远流长 融会贯通 琳琅满目 沸沸扬扬 B . 源源不绝 融会贯通 形形色色 沸沸扬扬 C . 源远流长 触类旁通 形形色色 风靡一时 D . 源源不绝 触类旁通 琳琅满目 风靡一时



1 26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除粮食作物外,水果也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 . 水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重要的造酒原料。 C . 粮食作物和水果都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D . 造酒原料不仅有粮食作物,更有水果。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采收、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B .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C .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情景。 D .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3. 2分) (2017高二上·山东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不但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能,而且让社会用证单位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认定。

B . 针对近期哈尔滨被雾霭笼罩,能见度低,易引发交通事故,交通部门提醒广大驾乘人员,要谨慎慢行,保证安全。

C . “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对我们比较陌生,如果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使自己走出陌生的境地。 D . 中国科考队员在本次南极科考中采集了近200多份南极浮游病毒样本,用于研究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海洋环境变化机制。

二、 语言表达 (2题;共6)

4. 1分) (2017·太原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处不超过15个字。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①________。 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碳、碳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



2 26


②________ ,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雾和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③________。首先,雾霾中的PM2.5威胁新生儿健康;其次,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杀手”。 5. 5分) (2019高二下·大庆月考) 下面是司法部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工作机制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注:司法部全程督办,确保所有的批评建议在15工作日内向当事人反馈结果。

三、 现代文阅读 (2题;共29)

6. 9分) (2020高二上·黄陵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



3 26


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的过程。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 .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 .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 .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 .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社会的重要作用。

C .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 .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 . 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



4 26


珠宝。

C .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 .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7. 20分) (2019高二下·葫芦岛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美君的第一封信 龙应台

①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侮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诲。”

②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其中一件后悔的事,和你有关。 ③我真的可以看见好多个你。

④我看见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女孩,跟着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时停下来采田边野花,又滔滔不绝地跟大人说话,清脆的童音和满山嘹亮的鸟鸣交错。我看见一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民国姑娘,在绸缎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我看见一个神情焦虑的妇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上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我看见一个在寒冬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热便当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了孩子的学费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的女人,一个穿长筒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身若飘絮、发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别式上不胜负荷地把头垂下……

⑤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⑥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⑦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⑧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

⑨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



5 26


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岗去看日出怎样点亮满山芒草。我曾经和几个年轻的女友在台东海边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我曾经和四个不同世代的女友在沙漠里看柠檬黄的月亮从天边华丽升起。我曾经和一个长我二十岁的女友在德国莱茵河畔骑脚踏车,在纽约哈得孙河畔看大河结冰。

⑩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陷阱——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上,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十五年中一次一次的单独旅行,我亲密注视着他们从少年蜕变为成人,他们亲密注视着我从中年踏进了初老。

有一天走在维也纳街头,绿灯亮时,一抬头看见灯里的小绿人竟然是两个女人手牵手走路,两人中间一颗心。停下脚步,人们不断地从我身边流过,我心里想的是你: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为什么我愿意给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和她们挥霍星月游荡的时间,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弱,脚步渐渐迟,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我匆忙的背影?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作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我抽出一张湿纸巾,轻轻擦你的嘴角眼角。你忽然抬头看我——是看我吗?你的眼睛里好深的虚无,像一间屋子,门半开,香烟缭绕,茶水犹温,但是人已杳然。我低头吻你的额头,说:“你知道吗?我爱你……”

那是多么迟到的、空洞的、无意义的誓言啊。

所以我决定给你写信,把你当作一个长我二十六岁的女朋友——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 (选自《天长地久》,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除了第4段,其他段落都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母亲美君,不仅拉近了作者与母亲的距离,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性。

B . 文章开头先说“不言悔”,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选择负责任的态度使然,接着又说有后悔的事,是因为作者对母亲的人生有更深的体认,对亲情有新的领悟。

C . 从全文看,龙应台称母亲为“美君”,显得亲切之外,还有一个意义:两代之间除了一定要有理解和承袭



6 26


外,也要有相互的平等与尊重。

D . 文章结尾“我”决定给母亲美君写信,而美君“未读,不回”,这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因“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产生的深沉的悔意与痛苦。

2 文章第4段所写的部分内容作者不可能亲眼看见,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我看见”?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 文章第912两段都写了与美君无关的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 文言文阅读 (2题;共22)

8. 16分) (2019高一下·吉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 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① , 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7 26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 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 【注】①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 .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 .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 .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B . 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C . 秩满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秩满意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D . 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后妃等所居宫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叔文得势时,名重一时的刘禹锡受到重用,王叔文失势后,刘禹锡也受到牵连,被连续贬官。 B . 刘禹锡的诗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涉嫌讽刺,招致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为播州刺史。

C . 刘禹锡认为培养人才不应过分注重祭祀孔庙的形式,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但意见没有被采纳。 D . 文中交代白居易与刘禹锡在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以及白居易为之作序,意在侧面衬托刘禹锡文学成就。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8 26


②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9. 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B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泛指绳索 C .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D .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2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与尔三矢

B .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 .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 .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9 26


B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D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 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下列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 . 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 . 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 . 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6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文章将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C . 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D . 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晋王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

7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26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8 简答题。

①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答。 ②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③第四段以反问结尾,有何用意?

五、 诗歌鉴赏 (1题;共6)

10. 6分) (2021高二下·南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行 温庭筠

绿塘漾漾烟濛濛,张翰此来情不穷。 雪羽褵褷①立倒影,金鳞拨剌跳晴空。 风翻荷叶一向②白,雨湿蓼花千穗红。 心羡夕阳波上客,片时归梦钓船中。

注①褵(lí )褷(shī):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②一向:一片。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全诗叙写了雨后夕阳映照下的溪上美景,抒发了诗人喜爱、沉醉之情。 B . 以“漾漾”扣风,以“濛濛”扣雨,韵律舒缓,营造出恬静、和谐的氛围。 C . 荷叶因风翻起,一望皆白;花经雨洗,红得纯粹:以色彩互衬写明丽之景。 D . 全诗以“羡”“梦”收结,表达归隐之愿和对美景易逝、人生苦短的惆怅。

2 诗歌领联的景物描写受杜前“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首》)启发,又有变化,请简要说明。

六、 句子默写 (1题;共5)



11 26


11. 5分) (2017高三·枣庄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即将失败危亡的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 2 李商隐《锦瑟》一诗中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 苏轼在《赤壁赋》之中写到别人的东西虽然小但是也不能占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七、 材料作文 (1题;共5)

12. 5分) (2019高二下·盐城期末)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2 26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3题;共8)

答案:1-1

考点:解析:





答案:2-1

答案:2-2

答案:2-3

考点:解析:



13 26




答案:3-1

考点:解析:





二、 语言表达 (2题;共6)

14 26


答案:4-1

考点:解析:





答案:5-1



考点:解析:





三、 现代文阅读 (2题;共29)

答案:6-1

答案:6-2



15 26


答案:6-3

考点:解析:





答案:7-1 答案:7-2

16 26




答案:7-3



考点:解析:



17 26




四、 文言文阅读 (2题;共22)

答案:8-1

答案:8-2

答案:8-3 答案:8-4



18 26




考点:解析:



19 26


20 26


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答案:9-4

答案:9-5

答案:9-6 答案:9-7



答案:9-8



考点:解析:



21 26


22 26


五、 诗歌鉴赏 (1题;共6)

答案:10-1 答案:10-2



考点:解析:





六、 句子默写 (1题;共5)

答案:11-1

答案:11-2

答案:11-3





23 26


考点:解析:





七、 材料作文 (1题;共5)

答案:12-1

24 26




考点:解析:



25 26






26 2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7b46cfa87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