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必背古诗》,欢迎阅读!
四年级上必背古诗篇目
1、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1、暝(míng):夜色。2、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4、歇(xīe):干枯。
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2、 雨过山村 唐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解:1、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2、妇姑:嫂嫂和小姑。 3、相唤:互相呼唤。 4、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5、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6、栀(zhī)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译文: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3、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解:⑴悲寂寥(liáo):悲叹萧条空寂。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排:推开白云。⑷碧霄(xiāo):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4、 望亭驿(yì)酬(chóu)别周判官 唐 白居易
何事出长洲,连宵(xiāo)饮不休?醒应难作别,欢渐少于愁。 灯火穿村市,笙(shēng)歌上驿楼。何言五十里,已不属苏州。
5、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3、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与京口相对 。4、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6、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7、数重:几层。读shù chóng 8、绿:吹绿了。 9、还(huán):回。 译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
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6、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解:1、 书:书写,题诗。2、茅檐(yán),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3、苔(tái),青苔。4、成畦(qí ):成垄成行。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5、手自栽(zāi):亲手栽培。6、 排闼(tà):推开门。闼,小门。
译文:庭院由于经常打扫,一尘不染,连一丝青苔都没有,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主人自己亲手栽种的。一条曲折的小溪紧紧围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青山仿佛推门而入,为小院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7、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解:1. 潋滟(liànyàn):波光闪动的样子。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译文: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8、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解:
1、惠崇(huìcóng):北宋名僧,《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2、蒌蒿(lóu hāo):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4、河豚(tún):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9、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解: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横看:从正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yuán):同“原”,因为;由于。(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古诗七级过关: 班级 姓名
序号 已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教师签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78d2bc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