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入情入景品味人生──杜甫《登高》赏析教育.doc

2022-04-29 02:33: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9入情入景品味人生──杜甫《登高》赏析教育.doc》,欢迎阅读!
登高,杜甫,赏析,品味,人生
入情入景 品味人生 杜甫《登咼》赏析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 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 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咼精神。因 而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七言律诗《登咼》作于大历二年 767 秋。当时的杜甫正 卧病在地处长江之滨的蘷州。此时,诗人处境十分困难: 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病痛,时局的艰难,给诗人造成了很 大的精神压力。他支撑着病体,临江登咼,触景伤怀,抒发 了自己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学习和掌握这首诗的重点是赏析意境,领会诗人通过融情入 景,因景抒情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感情。

一、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 融情于景,因景抒情的手法被很多诗人所采用,但杜甫却有 他的独到之处:既不纯粹是情随境生,但也不完全是移情入 境,二者难以取舍。杜甫一生坎坷,但志向远大。由于种种 原因都未能如愿。而写此诗时他已身患严重的肺病,且已人 暮年。再则那种情意已潜藏心中许多,确已到了“欲发未 发”的程度,他真是满腹感慨满腹惆怅。那么,当他独自登 咼看到一片暮秋景色时,就猛然触动了他那内心暗含的隐痛 触景生情 ,使他情不自禁地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抒发了出 来。尤其是“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未必令人悲伤,只 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沦落他乡、 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 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感到了他那沉重跳 动着的感情脉搏。

1




二、令人心动的首联,千古流传的佳句

《登高》 一诗一开首就动人心魄, 使人深感其诗的悲怆之情, 以“风急”带动全篇,一开篇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作 者的视线由高到低,以风、天、漪、沙、猿啸和鸟飞,构成 了一幅暮秋的凄清图画。在清水白沙的背景之上,清晰地点 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以工笔绘出了景物的形声 色态,真是精美致极 ! 然而你若细细体味却是一种“凄美”。 年迈体衰的杜甫登上高处,仰望苍穹,周身感受着猎猎秋风 的劲吹, 耳畔连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 倍感“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的意味 ; 天高任鸟飞,鸟儿本应展翅飞翔,自由 唱,然而诗人眼中的鸟儿却在急风中低回盘旋,似乎无依 无托倍受限制。于是诗句中所透露出的无法掩饰的悲凉的愁 绪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三、情真意深的诗句,打开心扉的钥匙 本诗的中间两联里,作者写先仰望所见:“无边落木萧萧 下”, 再写俯视: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不尽”,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生动化,渲染了整个秋天的气

氛。正好比作家的写意,只宜心领神会,让读者用想像去填 补:读者好像听到落木之声,看见长江奔腾之状,而韶光易 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无形中便传达了出来,令读者深感沉郁 悲凉之情味。由此诗人自然引出颈联,诗人细致入微的描写 内心世界,并从时 “秋” “台” 两方面着笔。这就把 眼前景与内心情紧紧融合在一起,并使二者相互渗透和映 衬。久经风霜,饱受沧桑的杜甫面对一望无际、纷纷飘落的 黄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心境由凄凉而悲壮, 到伤怀。“作客”他乡已是悲苦,何况常年漂泊,又在“万 里”之外,恰值“悲秋”时节,怎不令人思乡情切,倍增伤 ; “登台”远望, 已添乡愁, 何况孤独无伴, 又兼体弱“多 病”,而且已到

2




了“百年”。人生苦短,境遇竟如此,心情 该是多么的沉痛 ! 在这里,“悲秋”已成为点睛之笔。它的 醒目和点睛之所在便是:秋天可以给处在不同经历和心境的 人以不同的感受,未必就绝对可悲,关键是诗人目睹如此苍 凉又如此磅礴的秋季的山景水状,就不由得把自己的一生都 融入了漂泊异乡、年迈多病的感慨之中,进而生出悲秋万分 情。令读者清晰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心路的发展历程及怦 怦跳动着的情感脉搏。因此,颈联就成为打开诗人复杂情感 之门的钥匙。 更为绝妙的是此联的“万里”“百年”与上联的“无 边”“不尽”互相呼应、渗透: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 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景情水乳交融,浑 然一体。

诗人在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上,添上久客孤独的新意,融进 悲愁苦病的情思,汇入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当然诗 意就更见深亮厚重了。

四、高贵厚重的忧伤情字字渗透 本诗以令人耳目一新又震颤人心的一组诗句为首联,那么它 又如何结尾呢 ?紧接颈联,诗人写自己备尝穷困潦倒之苦, 长年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国难家愁,令白发日渐增 多,明知举酒浇愁愁更愁,诗人仍欲以“浊”酒消“愁”, 而现在为护病而断饮,连“浊酒”都不能喝了。他的心情 该是多么的凄苦与沉痛。这无法排遣的深重的“愁苦”来自 于“艰难苦恨”, “潦倒”不堪。 其中既有对自己身世坎坷, 老大无成的慨叹,更有对时局的忧虑和痛心。这说明,诗人 早已把身体的多病、困窘潦倒的个人“私”愁紧紧地联结在 国家命运、时局多难上了。可贵的是,不论生活怎样困苦, 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 的疾苦,掩卷回味,诗人忧国忧民、爱国伤时的情操如临其 境,读者似已触摸到了诗人心灵震颤的琴弦。诗人丰满、立 体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另外,这首诗在“一篇之中,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78aac64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0.html

相关推荐